半年財政工作會陸續召開 地方財政“哭窮”造勢?
來源:經濟參考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媒體報道,多個地方的半年財政工作會議陸續召開,基于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對此,多省預警財政收入緊張,并稱明年將是最困難一年。今…
據媒體報道,多個地方的半年財政工作會議陸續召開,基于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對此,多省預警財政收入緊張,并稱明年將是最困難一年。
今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性減稅等因素的影響,各地財政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成個位數增長態勢,其中中央財政收入有幾個月呈負增長局勢,到6月份才轉負為正,半年實現1.5%的小幅增長。于是,地方政府隔三差五出來喊財政收入下滑情況嚴重,財政收支矛盾緊張等,有點向市場或者向中央政府“叫苦”和“喊窮”的意味。那么,地方財政收支有這么嚴重嗎?是不是真的到了“叫苦連天”的程度?筆者看未必。
首先,盡管財政收入增幅下降了,但從總體上看,財政收入還是實現了增長,也就是說從絕對數來看,要比去年收入多,而且由于財政收入去年基數的增大,所以即使出現小幅度的增長,財政增量也是很大的一塊。據財政部數據顯示:1月至6月,全國公共財政累計收入6859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億元,增長7.5%,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32311億元,同比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本級)36280億元,同比增長13.5%。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還是實現了13.5%的增長速度。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是非常高的增長速度了。因此,目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遠未到“喊窮”和“叫苦”的程度。
其次,目前之所以出現各地財政收入“喊窮”和“叫苦”的輿論話語,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習慣了高速度財政收入增長態勢,對于出現的較低增長速度,明顯表現出不適應,是高增長思維的慣性使然。另一方面,隨著“營改增”的大幅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也提上議事日程,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改革呈現加快局勢。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為了在和中央政府的博弈中爭取有利地位,借助媒體提前“哭窮”,以影響中央政府的改革決策。這可以說是地方政府爭取自身利益的一種博弈方式。
最后,隨著中央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的推進,地方政府在投資項目審批等方面的自主權擴大,但與投資審批項目相配套的財政權力并未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延續和維持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經濟發展老路,在有投資審批權的情況下,希望能夠得到中央財政的支持,以實現項目和資金的雙配套,所以地方政府從原先跑發改委要項目,變為拜會財政部要資金。因此,制造地方政府財力緊張的輿論氛圍,會增加要錢成功的砝碼。
筆者認為,對于目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緊張的矛盾狀況,是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投資帶動經濟增長造成的財政收支矛盾,并不是地方政府為了建設公共財政、投資民生而造成的財政收支矛盾。對于這一情況,完全沒有必要為地方政府發愁。相反,這一財政收支矛盾的存在,還會制約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從客觀上逼迫地方政府主動轉型,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該用的地方上,而不是通過投資制造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