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繼偉講話勾勒稅改路線圖:間接稅為主不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財政部長樓繼偉近期的一系列表態說明,關于財稅改革,中央高層可能已經有了路線圖。間接稅為主不變在最近一次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樓繼偉對于稅制結構給出明確表態,“中國不會取消間接稅”,…
財政部長樓繼偉近期的一系列表態說明,關于財稅改革,中央高層可能已經有了路線圖。
間接稅為主不變
在最近一次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樓繼偉對于稅制結構給出明確表態,“中國不會取消間接稅”,同時樓繼偉強調,“未來稅改,直接稅為主不是方向,公平有效簡潔的稅制結構才是方向”。
此前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是認為,中國的稅制結構中,直接稅比重過低,間接稅比重過高,應該盡快開征遺產稅,調整個稅方案等直接稅稅種,下調流轉稅比重。
樓繼偉在采訪中給出了我國要以間接稅為主的理由:間接稅是在交易環節征稅,容易被交易雙方接受,稅源相對穩定。直接稅對企業和個人收入直接征稅,實際操作更困難。同時他也表明,中國直接稅比重低是事實,未來改革會增加直接稅比重,但間接稅為主的結構不會變。
在7月份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時,樓繼偉曾發言稱,完善稅收制度,構建地方稅體系,重點是推進增值稅實現完全轉型,將增值稅推廣到全部服務業,把不動產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這項工作預計在一兩年內完成,預計減稅9000億元左右。
最近一次訪談中,樓繼偉再次重申將爭取2015年全面完成“營改增”的目標,有關鐵路和郵電通信業的試點方案正在積極準備中,下一步將研究未納入試點范圍的其他服務業的改革方案。
中國社科院戰略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根據國際慣例,最后進行改革的行業一般是金融業和農業,但完成“營改增”更重要的是看實際改革效果。
“營改增”進行過程中,地方與中央對于增值稅收入分成采取了兩種措施,未改的部分中央和地方仍按75:25分成,已改部分歸還地方。但學界一致認為兩套分成方式不可持久,未來改革完成后,分成比例將重新調整。
收權思路清晰
此外,“營改增”對地方收入的沖擊進一步加劇了上下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矛盾。對此,樓繼偉在7月份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談及財稅改革,說到的第一點就是,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適當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責任,保障市場更加統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全國均等化。
學者認為樓繼偉此番透露出的“收權”思路較為清晰,“中央將承擔更多支出責任”,意味著中央將上收部分事權。但對事權如何劃分,學界意見尚有分歧。有學者認為,根據樓繼偉的表述,首先可被上收的事權應該包括基本養老和社保。
此外,樓繼偉在S&ED期間還提到了加快預算制度改革,此項改革也被學界認為是財稅改革首先應推進的部分。樓繼偉在談及預算改革時,尤其提到各界關心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他說要“健全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在最近的訪談中,樓繼偉更為詳細地解釋了“地方債務管理制度”:對于地方債首先要“規范”,地方發債只能用于建設性支出,不能用于“吃飯”和經常性支出;對地方債的償還問題,有原則地進行區分:公益性的地方債要逐步用公共財政收入償還,有收益性的資產,要用收益償還,還要加強管理。
楊志勇認為,此番表述暗含“地方可以借債”的意味。據悉,按照目前執行的1994年頒布的《預算法》,地方政府并無舉債權。楊志勇表示,未來,允許地方政府借債將會逐步開放,但不會立刻全部放開。而當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難點一是2011年后沒有公布過地方債務詳實的數據,其次是如何界定“公益性”和“收益性”資產,由誰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