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十條》不足:控煤缺乏約束性指標
來源:中國企業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1月13日,全國大面積空氣污染指數爆表,到9月12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頒布,時間恰好是8個月。 《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
今年1月13日,全國大面積空氣污染指數爆表,到9月12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頒布,時間恰好是8個月。
《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地級以上城市PM10濃度到2017年下降10%。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這應該是比較嚴格的。”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節能委員會主任委員、朗德華(北京)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專家顧問辛小光這樣評價道。
目前,北京市的PM2.5年均濃度在90微克/立方米—100微克/立方米,遠高于發達國家大城市。
辛小光認為,現在全民參與的意識比較強,但具體的效果還要以企業為主。
讓路環保
進入2013年,環保壓力與日俱增。這從環保部門到企業檢查減排工作的頻率可見一斑。
“過去環保部門也來檢查,一般是一段時間一次,但今年的檢查頻率明顯高于往年,而且是不定期的。”河北一家電力公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為了實現減排,公司已經計劃關停兩臺分別是20多萬千瓦的機組。
上述人士稱,伴隨著機組的關停,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社區水、電、暖、燃氣要進行改造,有的機組公用系統需要進行切改,1000余名員工需要重新安置適合的工作崗位,同時,公司的組織機構、運行模式需要變革等。
“如果是改進技術,需要除塵、脫硫脫硝,一臺機組改造的費用就近億元,兩臺大約就是兩億元,有些得不償失。”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為了實現環保,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只能選擇關停。”
目前,我國電源結構仍以火電為主。在電力裝機中,火電占75%;在發電量中,火電占82%。火電廠消耗的原煤占全國煤炭消費量的50%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國排放量的45%左右,排放的二氧化碳估計占全國排放量的30%以上。
《大氣十條》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北京中力信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吳東巽介紹說,按照各地近日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河北省的煤炭減量目標定為,到2017年在2012年的基礎上凈削減4000萬噸;北京提出的是1300萬噸減量目標;山東則提出了2000萬噸減量目標。也就是說,在環渤海區域已經有7300萬噸的燃煤凈削減量承諾。
技術整合
各地減排壓力陡增,讓環保企業有些忙得不亦樂乎。
“目前從經濟指標上看不出來,但實際從工作量和項目上看確實是多了。而且項目越做越大越做越深了。”辛小光表示,原來只靠甲乙方契約,現在則有了第三方。
“現在明顯感覺各個地方政府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投入在加大,企業、政府都已經行動起來了。”吳東巽如是說。
“但是,關鍵還要看各個省、市和各個行業、企業,能否將行動計劃落到實處。”辛小光認為,“現在看來,企業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壓力很大。”如果環保指標超標,那么企業信貸就比較困難,這從金融宏觀調控上就形成了阻塞,所以企業需要考慮如何結合市場驅動承擔企業的責任,形成一種機制。
在辛小光看來,5年內完成行動目標,需要跨行業跨公司合作,集約化的技術模式才是今后發展的一個方向。“國十條中提到的技術創新,不是一兩家企業能夠完成的,現在不缺技術,缺的是技術的集成,在通力的同時還需技術的整合。”
“因為就這么5年,如果從研發的角度一點點做起,那5年很快就過去了,因此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把高新技術應用到實際中,這對企業發展是關鍵。”辛小光解釋道。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黃瑋主任認為,我國空氣污染問題的根源在于對煤炭消費的過度依賴,通過控制煤炭消費來抑制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的擴張以及其帶來的大氣污染,這對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可以起到關鍵作用。不過,“令人失望的是在《大氣十條》中,只說要控煤,但并沒有真正提出有約束性的煤炭減量目標,只是留給各省自行承諾,這最終可能會令空氣質量改善的效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