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呼吸保衛戰 激勵和處罰政策要先行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治理大氣污染正替代節能減排成為“十二五”的環保任務重點。9月10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出臺,7日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以下簡稱…
治理大氣污染正替代節能減排成為“十二五”的環保任務重點。
9月10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出臺,7日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出臺,一場以北京為核心的呼吸保衛戰全面打響。
這些政策被認為是有史以來力度最大、措施最綜合、保障措施最周密、考核最為嚴厲的空氣治理行動計劃。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看來,這些政策最大的亮點就是力度非常大,而且還皆提出了具體的數量目標。
在5年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的大目標下,又為各地分別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到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濃度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東省下降20%,內蒙古10%。其中,北京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目標已是非常明確,保證以上目標落地則需要下大功夫。
馬軍表示,行動計劃中的最大亮點還在減排的治理措施以及實施的激勵措施。比如法律手段、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甚至把環境質量納入了官員的政績考核體系。只有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激勵措施,目標才有可能落地,否則就會成為空談。
為確保各項任務措施真正落地,行動計劃對考核和問責作了明確規定,“國務院與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業!
在政府官員中刮起一場頭腦風暴或許簡單,但要想這場風暴落地、并達到空氣質量好轉的目標卻決非易事。
利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是實現以上眾多目標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要完成替代決非一朝一夕之功。
據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煤炭市場分析師認為,火力發電在整個發電量的比例要逐步降低、煤炭逐漸被淘汰這是長期趨勢,但我國富煤少氣貧油的現狀決定我國較長時間內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格局難以有大的改觀,加之短期內新能源還不能彌補傳統能源消減下來所造成的空缺。
京津周邊地區要消減燃煤量,但電力需求仍在,只能從內蒙古、山西等地調配,不可能一下子消減。分析師認為,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問題。有分析人士預計,在環保風暴之下,沿海及京津冀地區火電項目受限的同時,新建燃煤電廠將向晉陜蒙寧等煤炭產地轉移的趨勢將越加明顯。
在天然氣分析師看來,用天然氣完全替代8000萬噸標準煤的目標實現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分析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替代8000萬噸的標準煤就意味著要增加600億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氣,而事實上,去年一年我們整個天然氣的消費量才1513億立方米,而且整個冬季還時常發生氣荒。
作為研究者,馬軍建議,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信息公開披露和社會監督的作用。如果信息不能充分披露的話,市場手段很難發揮其應有好的作用。比如綠色信貸,這其實是非常具有殺傷力的政策,我國已經建立了黑名單制度,但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導致該政策流于形式,很多重污染企業依然能夠獲得貸款。
對于淘汰落后產能政策,馬軍建議,我們要改變以往低于多少產能就關閉的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方式,而采用環保這個標尺,只有企業排排或者環保達標才能生產,而不是看企業規模的大小,否則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各企業紛紛上馬更大更高項目,反而提高了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