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全新定價模式起步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鐵礦石期貨合約上市正式進入讀秒。在日前大商所組織的調研中,期貨公司與產業客戶一致認為:隨著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國內鋼廠采購模式的參照系將更接地氣,而并非完全受三大礦山(…
鐵礦石期貨合約上市正式進入讀秒。在日前大商所組織的調研中,期貨公司與產業客戶一致認為:隨著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國內鋼廠采購模式的參照系將更接地氣,而并非完全受三大礦山(指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指數的左右。“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價格將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昨指出,這意味著全新定價模式正式起步,此前下游采購按現貨市場5日均價、月度均價、季度均價的定價模式將式微,未來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上月運行均價將成為采購定價的重要風向標。
中國重奪定價權有基礎
“鐵礦石期貨上市一定會成為備受全球關注的中國期貨品種,一定會影響全球鐵礦石定價。”分析師用“兩個一定”開題,闡述其對中國重奪資源品定價權的信心。信心之余,更多是基于現實基礎的判斷。
所謂的現實基礎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首先,本次大商所上市的鐵礦石期貨合約設計為實物交割模式,是全球首創。目前,國際市場上已推出的鐵礦石期貨合約均為指數期貨品種,其中包括印度商品交易所、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美國洲際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等。這是因為相關市場所在地區缺乏相應現貨市場支撐,不具備開展實物交割的條件。調研中,機構人士指出,在全球“首創”的合約模式下,“中國版”鐵礦石的價格更能反映國內真實的供需。
其次,從掌握的數據,全球市場逐漸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目前全球礦石產能擴張較快,而歐美經濟還在低空盤旋,中國市場的巨大吸納能力,是未來話語權的另一層基礎。分析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提問時指出,“全球每年約12億噸的鐵礦石產量,中國的進口量每年在7.8-7.9億噸,占比約六成,可謂全球鐵礦石貿易的大戶。一旦越來越多的產業客戶、金融機構參與到"中國版"期貨合約交易中,成交量逐步放大,國內現貨市場將重新審視大商所的價格。占比六成的中國市場,勢必受到國際關注。”
分析師指出,中國產業客戶從內心呼喚的話語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國內一些產業客戶、機構在新加坡、印度市場,均有套期保值操作,但這些市場的價格被幾大貿易商操控,國內機構在夾縫中日子很難過。但分析師指出,中國定價權的實現一定需要產業客戶的參與與關注度,無人問津或少人問津的價格,難以代表國內需求。
分析師對產業客戶的期待得到了現實回應。中天鋼鐵國貿部負責人表示,希望在大商所的平臺上,找到一個抱團對沖的場所,使其成為一個群策群力的平臺。
合約首重針對性風控措施
在產業客戶期待與觀望并存的心態下,大商所對風控的合約及制度設計頗下了一番功夫。大商所工業品事業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商所在鐵礦石期貨合約、制度設計中充分考慮并評估了鐵礦石源于期貨市場的風險和品種自身特有的風險,設置了針對性的防范措施。
首先,采用大合約設計思路,提高投機成本,降低市場風險。根據已有焦炭、焦煤品種的經驗,鐵礦石實行大合約制度,每手規模設為100噸,每手合約價值約為10萬元,按照目前1000元/噸左右的均價,以期貨公司對客戶按10%收取的保證金比例計算,鐵礦石單張期貨合約所需保證金約為10000元,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部分投機者參與鐵礦石期貨交易,從而降低市場風險。
其次,設立嚴格的風控制度,防范市場操縱行為。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監管體系。借鑒成熟體系的設置,結合鐵礦石市場特點,大商所設計了包括保證金制度、限倉和強行平倉制度、大戶報告制度和漲跌停板制度等一系列風控制度。例如,在保證金體系設計上,大商所對臨近交割的鐵礦石期貨合約的保證金進行梯度收取,即: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5%,合約進入交割月份前一個月的第十個交易日起,合約交易保證金提高至合約價值的10%;進入交割月份后提高至合約價值的20%。在持倉管理上,從風險防范角度考慮,非期貨公司會員和客戶的鐵礦石合約一般月份持倉限額均為2萬手,交割月前一月第十個交易日起非期貨公司會員和客戶的持倉限額均為6000手,交割月份非期貨公司會員和客戶的持倉限額均為2000手。這一風控體系設計能夠防范市場操縱和重大風險,確保市場安全穩健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