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城投債井噴 發改委通知點燃地方發債熱情
來源: 中國企業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舉債”融資升溫地方債持續“走鋼絲”第二輪大規模地方債審計結果有望11月底公開。然而,在審計署尚未公布地方債官方數據前,作為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之一的城投債卻進入了發行高峰,10月城投供…
“舉債”融資升溫地方債持續“走鋼絲”
第二輪大規模地方債審計結果有望11月底公開。然而,在審計署尚未公布地方債官方數據前,作為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之一的城投債卻進入了發行高峰,10月城投供給出現井噴。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企業債發行金額合計655.80億元,較9月份環比大增1.2倍,創下了今年4月份以來新高。
而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明確參與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企業,均可申請發行并使用不超過項目總投資70%的企業債券和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政府對棚戶區改造項目給予債券貼息。
這更在一定程度上點燃了地方發債的熱情。
目前中國的地方債到底有多少?這個問題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是一個不小的量級,而這一切,也必然意味著償債壓力的巨大。
地方債務總額或超過20萬億元
近日,一份來自清華大學的學術報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研究》稱,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目前應在19.41萬億元左右。對各種融資成本的保守估算,每年需要的利息開支接近1萬億元。
“這里的總口徑包括財政部代地方政府發的、地方融資平臺貸、城投債和近期才試點的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睒I內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而地方政府通過各類“特殊目的機構(SPV)”進行融資,是否存在隱性債務、隱性債務有多少,答案仍不明晰。
而根據渣打銀行[微博]的估算,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可達21.9—24.4萬億元。
由于2009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密集發行的3年期以及5年期債務在今年以及未來兩年陸續開始償債,地方政府面臨償債壓力。
地方債的償債方式多以投資回報、賣地、減持國有股、財政買單等方式,但財政收入正處于漫長的低速增長期,償債壓力不言而喻。
此外,有些項目由于收益有限,也會造成償債壓力巨大。例如,前述棚戶區改造項目中,城投債發行規模多在10億元左右,利率6%—7%左右,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通過發行城投債來進行棚戶區改造,后期只是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利潤率只有3%到5%。利潤率過低,必然造成隱含的償債風險加大。
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加大 靠“舉債”融資
業內人士表示,近期城投債的顯著回暖,主要借助國家城鎮化以及鼓勵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東風。而城投債再創新高出現井噴,反映了當前地方發債熱情依舊旺盛。
“地方政府之所以要發債,歸根結底就是錢不夠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稱,地方政府缺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欠發達地區沒有穩定的財政來源,要發展就得開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不能完全彌補資金缺口。
更有專家指出,在我們現有的財稅體制下,地方政府也有不得不借債的苦衷。
以四川省為例,今明兩年四川將計劃實施4.26萬億元的重大項目投資。其中依賴政府投入的重大基礎設施以及民生工程、社會事業設施項目,總投資就達到1.8萬億元。數據顯示,去年四川省GDP為2.1萬億元,換言之,如果四川不發債融資,根本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財稅體制改革最為關鍵
據了解,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中央與地方之間較為規范的財政收入分配機制建立起來,但是中央決策地方執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了“上面點菜下面埋單”的局面。
即使后來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地方財政進行了一定返還,但無法保證地方財政可持續、良性運轉,地方政府只能不斷依靠舉債來完成經濟發展目標,從而造成了地方債務規模的不斷擴大。
“解決地方債還要靠財稅體制的改革。地方債風險與分稅制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改革財稅制度的確是解決地方債問題的必由路徑。”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指出,進行財稅體制改革,適當擴充政府的財權,將有利于緩解地方財力有限,償債能力弱的問題。此外,通過資產證券化,把地方債變成權益類資產,盤活存量,有助于避免流動性危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