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不是簡單的放開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金融改革的主題應當是恢復金融的本性,恢復媒介資源配置本來的功能。換言之,這些年改革可能過多局限在結構方面,而忽略了金融本來應當發揮的作用,這是這次金融改革的一個紅線。”在12月8…
“金融改革的主題應當是恢復金融的本性,恢復媒介資源配置本來的功能。換言之,這些年改革可能過多局限在結構方面,而忽略了金融本來應當發揮的作用,這是這次金融改革的一個紅線。”
在12月8日“2013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總目標非常清楚,到202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基本定型。為了實現這個全面改革目標,在經濟領域就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其基礎就是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金融體系是中間最重要的部分。
下一步金改存在“五缺”
李揚表示,經過了這么多年連續高強度的改革,仍然需要更好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潤滑作用,思考下一步改革還缺什么。他認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存在“五缺”。
一是缺基準。“現在金融市場已經非常龐大,中國人民銀行就資產而言比美聯儲大,但整個機構、工具、市場所圍繞的、運轉的基準沒有很好的建立,利率沒有市場化。因此,利率不能非常有效引導金融資源,從而建立整個經濟資源配置的基準。”
二是中國資金絕大多數以短期形態存在,長期資金、權益性資金高度短缺。”中國可能是世界上資金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資金絕大多數是以短期形態存在。為了使投資不至于負債率過高,長期資金中又需要有相當份額是權益性資金,長期資金、權益性資金在中國是高度短缺的。
“現在商業銀行60%是中長期貸款,已經達到極為危險的程度,所以才有地方融資平臺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李揚稱。
三是目前很多機構、很多人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金融服務,甚至是過度的金融服務。還有一批廣大的小企業、草根階層,甚至是一些弱勢群體得不到金融服務。
四是對外開放有重大邁步,不過現在資金等進出還不方便;五是形成成形的監管架構,監管機制需要完善,政策之間還需要協調。
“市場運行的基準,利率需要市場化。”面對上述“五缺”中的缺基準,李揚表示,利率市場化需要推進。
利率市場化不是簡單的放
“利率市場化不是簡單的放,也不是簡單的存款利率問題,還涉及到整個供求的機制、各個市場之中的聯動關系以及傳導機制。”李揚稱,還涉及到中央銀行需要用市場化的工具,而不是用行政化的工具去調控市場、調控利率。
今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推進加速,央行放開貸款浮動范圍,近期也推進了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漸進式推進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缺少的基準,李揚認為,國債收益率曲線是一個。市場需要有一個好的定價基準,從長端到短端,但要建立一個國債收益率曲線,還需要例如國債的期限結構、債券的做市機制、國家收益率曲線的編制技術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
推進利率市場化的一個市場基礎是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有效地發揮市場作用,中央銀行要減少常態式的外匯市場干預是至關重要的。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最基礎的支付清算系統等,都是完善金融體系重要的步驟。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推進金融改革,離不開監管,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對于下一步改革的推進,李揚表示首先要進一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交易機制不同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其次是加快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再次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現在金融已經非常復雜,政策的合力比單個政策更加有效實施。其中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的責任,這是一大亮點。”李揚表示,經過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上有一套新規則,現在中國需要學習這些新規則,并結合中國國情變成自己的規則。
“建立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看起來是呼之欲出了,完善金融監管需要有市場化的退出機制。”李揚表示,市場退出機制不建立,市場機制就很難定型,這還需要存款保險制度的設定。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金融監管都在反思“大而不能倒”等問題,中國也不例外。
李揚認為,完善金融監管需要有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因為這次危機中金融機構太大而不能倒,現在具體到中國變成什么金融機構都不能倒,這樣市場化的金融體系不能夠建立,中國市場經濟就很難定型。在這個體系中,有的金融機構要退出是題中應有之義,應當市場化退出。為了完善市場化退出機制,存款人保護、市場邊界等,都應該有所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