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稱明年禁礦 引發中國鎳礦搶運潮
來源:網易財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有消息稱,印尼國會和能源礦產部近日舉辦了會議,雙方達成最終決定,將于2014年1月12日開始禁礦出口。有業內人士透露,該消息出現后,中國的貿易商和鎳鐵廠家開始“搶運”印尼的紅土鎳礦…
日前有消息稱,印尼國會和能源礦產部近日舉辦了會議,雙方達成最終決定,將于2014年1月12日開始禁礦出口。有業內人士透露,該消息出現后,中國的貿易商和鎳鐵廠家開始“搶運”印尼的紅土鎳礦。
據悉,印尼于2014年完全禁止原礦出口的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提出。而中國進口的鎳礦中,印尼的比重超過了50%,若這一計劃完全實施,中國鎳礦、鎳鐵以及不銹鋼產業鏈首當其沖。
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中國國內開始大量進口低品位和超低品位紅土鎳礦,用這些紅土鎳礦生產鎳鐵,并應用于不銹鋼冶煉。隨著這種被稱為“中國產火法紅土鎳”的推廣應用以及中國國內不銹鋼生產的需求增加,中國鎳礦進口量近年來呈現爆炸式增長。
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進口了350多萬噸鎳礦,到了2012年這一進口量升為6500萬噸。并且,中國鎳礦進口幾乎完全來源于印尼和菲律賓兩國,其中印尼占比超過了50%,菲律賓約占49%。
據悉,印尼最早于2009年開始頒布新的《礦產和煤炭礦業法》,聲稱要保障國內礦產和能源資源的需求;隨后2011年9月,印尼工業部門稱對礦石出口加征關稅或出臺配額措施,并計劃到2014年禁止所有礦石出口。
“如果沒有中國的技術,印尼的紅土鎳礦只能是毫無用處的泥巴”,中國國內曾有不銹鋼專家如此指責印尼的禁礦計劃。此外,印尼的禁礦計劃遭到了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多國的抗議。
但是,印尼仍然逐步實施了限制礦石出口的措施,去年其宣布,于5月6日起,對包括鎳礦在內的14種原礦征收20%的出口關稅,并強調于2014年起禁止所有原礦出口。
“當時的消息出來,中國國內開始大量囤貨”,據分析師回憶。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5月,我國鎳礦進口量為654.86萬噸,環比大增36.61%,同比增長56.22%,創下當時的單月進口量的新高。
“當時(印尼)這個政策只執行了兩個月”,我的鋼鐵網分析師趙倩男表示。“礦石出口是印尼的主要收入來源”,許海濱分析,當時中國轉而加大了對菲律賓鎳礦的進口量,隨后印尼出臺了相關的出口配額制等政策,“2012年5月的禁礦政策就此名存實亡,出口配額和未禁礦前的正常出口量差不多”。
值得說明的是,在前述印尼國會和能源礦產部達成最終決定于2014年1月12日開始禁礦的消息出現后,中國貿易商和鎳鐵廠家開始了新一輪的紅土鎳礦“搶運”。業內人士稱,近期部分國內商家收到了印尼礦商通知,為避開政策執行期,礦商將船只的離港時間提前至12月31日。
此外,海關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鎳礦進口量為731.5萬噸,創下單月進口量的次高。趙倩男表示,如果排除國慶期間貨物到港卻未來得及清關等因素,10月份實際到港量或達到900萬噸,主要原因就是市場對2014年印尼禁礦的預期以及冬儲的需求。
但是,趙倩男同時表示,國內商家此輪“搶運”囤貨的熱情并沒有去年5月高,鎳礦的價格也有出現立竿見影式的上漲。相反,因為不銹鋼需求增長有限,前期鎳鐵廠開工率高,市場供過于求,鎳鐵的價格反而出現小幅陰跌。
趙倩男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鎳鐵工廠的鎳礦用量保持在3-5月,部分大廠家甚至保持了半年的用量,有著“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的心態。
趙倩男直言,印尼禁止原礦出口終極目的是為了刺激國外企業到印尼設廠,“通過投資帶動就業,創造收入,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業內人士同樣表示,印尼限制礦石出口是為了刺激國外投資,增加政府收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印尼在2014年想實現全面禁止礦石出口還不太現實,因為在當地建廠的企業不多。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僅有青山集團一家企業于印尼投資的鎳鐵項目將在2014年投產。
此外,分析師表示,企業在當地建廠首要面臨的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至少需要2-3年的緩沖期”。同時還要考慮資金、當地宗教、兩國政治關系、政局穩定等問題。
趙倩男認為,印尼的政策多變,中國市場對印尼執行全面禁止礦石出口的執行力度普遍持觀望態度,“預計這次的政策執行時間會比去年5月份那次長一些”。
分析師預計,2014年印尼全面禁止原礦出口的時機未到,或許后期印尼會出臺配額制等折中的政策繼續進行出口,“該禁還得禁,該出還得出”,“不太可能全面禁出口,礦石出口還是印尼的主要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