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推非鋼產業自救 投資遍地開花缺有效規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諸多鋼企紛紛曬出年終“成績單”中,主業虧損占據多數。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前11個月,鋼鐵全行業實現利潤116.8億元,行業利潤率僅0.48%。這已是國內鋼企進入明顯低谷…
日前,諸多鋼企紛紛曬出年終“成績單”中,主業虧損占據多數。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去年前11個月,鋼鐵全行業實現利潤116.8億元,行業利潤率僅0.48%。這已是國內鋼企進入明顯低谷期的第三年。
不過,值得驚喜的是,非鋼產業則異軍突起,開始成為拯救鋼企的“救命稻草”,寶鋼集團、武鋼集團、馬鋼集團等走在前頭的鋼企業務結構中,非鋼產業對集團整體利潤貢獻已超過半壁江山,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特征。然而,不少企業遍地開花式的非鋼投資,也讓行業顯露出投資同質化和扎堆的跡象。
日前,武鋼集團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集團盈利15億,其中,2013年,“非鋼產業”利潤達30.8億元,也就是說,其非鋼產業在集團利潤占比遠超一半,甚至已反哺主業,為其止虧“謀利”。這是武鋼非鋼產業發力的第三年。集團的十二五規劃中,更是明確,期內要讓非鋼產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
不僅如此,在寶鋼、首鋼、河北鋼鐵等集團公布的數據中,也顯示出非鋼產業成為盈利主流反哺鋼鐵主業。
對非鋼產業的期望,各鋼企還在加碼。公開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內各大鋼企同步的非鋼年收入計劃中,寶鋼達到2000億元、河北鋼鐵達到1400億元,武鋼1000億元,沙鋼要做到1000億元。而這些目標若順利完成,非鋼產業在鋼鐵主業的盈利貢獻中,大都達到40%以上。
這意味著,即便鋼鐵主業仍然在低谷徘徊,國內鋼企借此轉型的機會也并非沒有。
事實上,早從2005年前后起,國內鋼企在發展主業的同時,開始逐步涉足非鋼產業的發展,目前,在國內十大鋼企涉足的非鋼產業中,已囊括金融、物流、制造、房地產、建筑工程、實業等多個板塊。在鋼鐵主業之外,非鋼產業已經遍地開花。
但這些布局顯示有些散亂。比如當前勢頭正猛的武鋼的非鋼產業,囊括家政、房地產、能源、資源、設計建設、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物流倉儲、投資融資、食品等領域。而首鋼的非鋼產業還在建筑工程、高新技術、教育等布局,馬鋼則更是在物流園的開發上下足功夫。
在這種遍地開花的局面下,國內鋼企的非鋼產業規劃特征并不明顯,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些企業的布局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資源,進行簡單的整合,從短期來看,其從無到有,其在鋼鐵主業不景氣的時期,其過低的基數,讓其的成長性表現不錯,但若缺乏統一規劃,若主業回暖,資源和資金都向主業傾斜,其長遠的成長性會受到一定的考驗,會降低投資的長效性和穩定性。
比如武鋼的非鋼業務中,有一部分就是圍繞“三產”“服務公司”“安置再就業”的概念展開。其目的更多是為了處理歷史包袱,將以往的后勤集團推向市場,而其在天然氣、醫院等方面的投資,則更多是為了盤活以往的存量資產。而其在諸多新領域的開拓,則被視為前期的資源和技術積累并不充分,“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
不僅如此,作為涉足非鋼產業相對較晚的首鋼、馬鋼等來說,其在非鋼領域的布局則呈現出逐當下熱點而動的特點,即曾經“紅極一時”的房地產及當前正在全國范圍內流行的物流園的開發等,“從這些鋼企的布局來看,扎堆發展和同質化的跡象已經顯現,這也可能讓諸多鋼企在非鋼領域的投資欠缺整體規劃,最終影響整體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