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口岸礦產品進口迎來“開門紅”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月,張家港口岸共計進口礦產品125.4萬噸,貨值1.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16%和33.33%,迎來了新年“開門紅”。 在鐵礦貿易總體環境不佳的背景下,張家港口…
據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月,張家港口岸共計進口礦產品125.4萬噸,貨值1.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16%和33.33%,迎來了新年“開門紅”。
在鐵礦貿易總體環境不佳的背景下,張家港口岸進口礦產品仍實現增長得益于以下4個方面。
一是規模化的經營策略。張家港本地龍頭企業江蘇沙鋼集團和永鋼集團,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優升級,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拉長產業鏈,以適應張家港開放型經濟發展要求,客觀上刺激了礦產品的進口。
二是航道水深條件和碼頭裝卸能力均得以提升。張家港市政府計劃于今后2至3年內使該口岸全線航道水深都達到12.5米,以進一步挖掘黃金水道的潛力。同時,沙鋼、永鋼、港務集團等大型企業積極投資改造和興建10萬噸級散貨碼頭,不斷提升碼頭裝卸能力,不僅減少了在外口岸減載船舶的數量,而且吸引其它港口船舶靠張家港口岸碼頭卸貨,推動了張家港口岸進口礦產品的飆升。
三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受國際價格談判的影響,國際礦產品價格給國內鋼鐵企業造成極大的成本壓力。為此,沙鋼、永鋼等大型企業積極尋求從澳洲力拓、必和必拓及巴西淡水河谷之外任何進口礦產品的機會,如進口洪都拉斯、秘魯、朝鮮礦等,保障了企業生產需求。
四是周到的服務環境。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實行“5+2”、“白加黑”以及24小時預約檢驗檢疫工作機制,推行礦產品工作管檢分離,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疏港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