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轉型升級新輪廓漸顯端倪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央行信貸政策的市場效應的真正體現,恐怕還需要不短的時間。不僅如此,我們恐怕還得對今年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多種準備。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商業銀行也正在新環境下摸索新的生存規則。…
央行信貸政策的市場效應的真正體現,恐怕還需要不短的時間。不僅如此,我們恐怕還得對今年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多種準備。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商業銀行也正在新環境下摸索新的生存規則。但無論如何,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已有了實質性進展。資本約束機制正在不斷強化,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在央行今年的新信貸政策下,銀行業正朝著合規管理,穩健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大踏步邁進。我們有充分理由對之寄予厚望與信心。
因部分城市樓價急跌、銀行限貸以及人民幣貶值利空的襲擊,昨天上證綜指、深證成指、滬深300以及期指1403跌幅一度都在2%以上。金融、地產股成了重災區。在上周央行剛剛推出2014年信貸政策工作意見,明確提出今年將切實發揮信貸政策導向,更好地支持轉方式調結構,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情形下,市場如此的過激反應不能不促人深思。
當前商業銀行正處于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央行今年的信貸政策綱領恰為銀行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促使經濟健康穩定奠定了政策基礎。信貸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央行根據國家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要求,對金融機構信貸總量和投向實施引導、調控和監督,促使信貸投向不斷科學合理,實現信貸資金優化配置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換言之,國家的產業政策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產品和技術的發展,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優化產業結構。而信貸政策作為實現產業政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主要著眼于解決信貸結構問題。通過引導信貸投向,調整信貸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信貸政策成效如何,主要體現在信貸結構的科學優化與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上,而信貸結構是否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判斷標準就是信貸資金的投量和投向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雖然,這個信貸政策的市場效應的真正體現,恐怕還需要不短的時間。不僅如此,我們恐怕還得對今年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多種準備。但無論如何,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已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去年,央行為貫徹國務院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指導意見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精神,繼續發揮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在引導信貸結構優化方面的作用,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在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繼續支持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專項用于小微企業貸款,全年共有21家商業銀行發行1100億元金融債券,專項用于支持小微企業。通過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投入,服務現代農業。尤其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對就業、助學等民生領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在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方面,發揮央行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金融服務聯動協調機制的作用,扎實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通過嚴格控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在扎實推進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方面,盡力發揮信貸資產證券化對盤活存量信貸資產的作用,積極改進完善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
此外,信貸結構的變化同時也更好地支持了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比如,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支持保持了較強力度。2013年末,金融機構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2%,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0.1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2萬億元,同比多增3576億元。2013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4%,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4.5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涉農貸款3.39萬億元,同比多增3806億元。又如,服務業貸款增長顯著加快。2013年末,服務業(第三產業剔除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3.7%,增速較上年末上升11.5個百分點。再如,部分“兩高一剩”限制行業的貸款增速放緩。鋼鐵業中長期貸款同比下降10.7%,建材業中長期貸款同比下降3.3%。
新年伊始,隨著管理層推出諸如清理規范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完善和加強監管影子銀行、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行為、發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規范,加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時間讓商業銀行倍感壓力,特別是嫻熟的能夠快速賺錢的業務受到管理層制度約束,一時有找不準未來自身發展方向之感。然而,利率市場化這個大趨勢只能向前,不可逆轉,商業銀行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互聯網金融機構來勢洶洶,商業銀行非得在新環境下摸索新的生存規則不可。
那么,2014年的商業銀行將如何盡快打破僵局,央行新年信貸政策工作意見,從六個方面勾勒出了實現馬年銀行業務的“萬馬奔騰”的基本輪廓。一是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重點,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二是做好新型城鎮化各項金融服務,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三是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特別要抓好科技文化金融政策措施的落實,開發適合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特點的融資產品,支持信息消費、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四是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原則,加大對公路、流通、能源及煤層氣抽采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在信貸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做好鐵路、船舶等行業結構優化、調整振興的配套金融服務;五是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企業兼并重組整合、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的信貸支持;大力發展綠色信貸,不斷提升節能環保、循環經濟、防治大氣污染領域金融服務水平;六是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滿足首套自住購房的貸款需求,切實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金融服務水平。
總之,處在轉型升級關口的我國銀行業,資本約束機制正在不斷強化,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在央行今年的新信貸政策下,正朝著合規管理,穩健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大踏步邁進。我們有充分理由對之寄予厚望與信心。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美聯儲或調整“前瞻性指引” 下一篇:美國經濟數據不給力 道指跌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