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委力挺老工業城市轉型 東北應該分省精準施策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印發《關于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這份《實施意見》也是對今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印發《關于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這份《實施意見》也是對今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的具體貫徹意見。
為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從產業政策、創新政策、投資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幾個方面,提出要向示范區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東北等老工業城市需要認真分析產業結構、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具體短板,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從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兩個方面入手,分省精準施策。”
用10年構建現代產業集群
近年來,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城市經濟態勢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我國東、中、西和東北四個區域中,今年前8個月,東北地區投資20139億元,下降29%,東北是唯一一個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區域。
10月9日,《人民日報》刊文表示,東北經濟出現了新的困難:經濟增速走低,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民間投資下降較大,人口、人才出現凈流出,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進一步顯露,這被稱為“新東北現象”。
黃群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在產業結構方面,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共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工業比例過大,服務業比例低,形成工業一柱擎天的局面,而且工業內部結構中重化工業比例過高,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過低。二是過度依靠投資拉動,但投資效益明顯偏低。三是產業集中度低,且產業鏈條不完整。”
除了產業結構,黃群慧還認為,東北等地老工業城市還面臨體制機制問題和要素供給問題,前者表現在國有經濟所占比例過重,中小企業培育發展不足,影響了經濟的活力,要素供給則體現在人口流失問題嚴重,進而影響了其經濟增長。
此次《實施意見》提出,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用10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機制、平臺支撐體系,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集群。
具體路徑包括:通過支持傳統優勢產業改造促轉型升級,通過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促轉型升級,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促轉型升級,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促轉型升級。
專家建言黑吉遼如何轉型
除了產業結構和體制機制等共性問題,實際上,以東北為代表的老工業城市也存在一些個性難題,相應的也具有各自不同的比較優勢。
此次《實施意見》也指出,要探索符合本地實際、各具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和模式,要培育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東北三省為例,黃群慧認為,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看,吉林、遼寧和黑龍江經濟呈現明顯的分化態勢。
“雖然東北三省都是老工業基地,但三省并不存在產業同構現象,其中,遼寧省的主要問題是服務業增長過快,吉林省的主要問題是工業一柱擎天,黑龍江則面臨農業比例過大的問題。因此,東北三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應分省精準施策,否則會因省情差異較大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黃群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對于東北三省的個性化產業升級之路,黃群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遼寧應平衡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支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積極引進和鼓勵現代商業的投資,以服務業的發展來改善消費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對吉林來說,可以構建特色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向精深化、高端化發展,特別是要把握住汽車產業的優勢地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
黑龍江則需要擺脫依賴能源產業的現狀,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的要求,積極構建產業新體系,破解“資源詛咒”。例如,可打造高端石墨和鉬產業,形成雞西、鶴崗石墨新材料產業集群和大小興安嶺鉬產業集群。
“另外,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但大而不強,反而成為制約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要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創新第一產業發展模式,推廣互聯網+農業,重點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打造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黃群慧說。
- 上一篇:透視21城新政:樓市顯露縮量苗頭 下一篇:中國企業助肯尼亞建首個鋼鐵廠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