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鞍鋼憲法”——中國式企業管理經驗誕生!
來源: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鞍鋼憲法——中國式企業管理經驗誕生!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唯一愿意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大國,蘇聯只用了十二年就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蘇聯工業化的經驗,也激…
“鞍鋼憲法”——中國式
企業管理經驗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是唯一愿意對中國提供經濟援助的大國,蘇聯只用了十二年就從一個半農業國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蘇聯工業化的經驗,也激起了中國強烈的學習愿望。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工業化建設布局等方面,模仿過蘇聯的不少做法。但一貫注重國情、注重實事求是的毛澤東,當時實際上在經濟建設的其他很多重要問題上,特別在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并沒有照搬蘇聯經驗。而且,他很快便覺察到了蘇聯經驗的弊端。從1956年前后,開始全面探索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對中共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做出批示:
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愿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他們認為“馬鋼憲法”(蘇聯一個大鋼廠的一套權威性的辦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以前的情形,這是第一階段。一九五九年為第二階段,人們開始想問題,開始相信群眾運動,開始懷疑一長制,開始懷疑馬鋼憲法。一九五九年七月廬山會議時期,中央收到他們的一個好報告,主張大躍進,主張反右傾,鼓干勁,并且提出了一個可以實行的高指標。中央看了這個報告極為高興,曾經將此報告批發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電話發給各省、市、區,幫助了當時批判右傾機會主義的斗爭。現在(一九六O年二月)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這是第三個階段。現在把這個報告轉發你們,并請你們轉發所屬大企業和中等企業,轉發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當然也可以轉發地委和城市,并且當作一個學習文件,讓干部學習一遍,啟發他們的腦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一九六O年一個整年內,有領導地,一環接一環、一浪接一浪地實行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城鄉經濟技術革命運動。
把蘇聯辦企業的做法稱作“馬鋼憲法”(蘇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廠),把鞍鋼的一些新做法稱作“鞍鋼憲法”,用“憲法”這樣一個詞來形容鞍山鋼鐵公司創造的企業管理辦法,表現了毛澤東對它的高度欣賞和充分肯定,也表達了毛澤東對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工業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鞍鋼憲法”內涵主要為5項原則,即:實行政治掛帥,加強黨的領導,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兩參”即干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即在技術改革中實行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原則),不斷開展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此后,“鞍鋼憲法”在全國推廣,中國式企業管理經驗誕生了。
1961年9月,中共中央頒發“工業七十條”。“工業七十條”作為中國工業企業管理的第一個總章程,正式肯定了鞍鋼的主要經驗,例如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廣大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行政的工作;鼓勵技術人員和職員與工人群眾相結合,又紅又專,等等。這個條例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文革”那個特殊年代,盡管“工業七十條”被打上了標簽,但“鞍鋼憲法”的精神仍然在“抓革命、促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來源: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