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出信息:在由寶鋼為代表參加的2008年國際海運鐵礦石長期協議基準價格談判中,三大鐵礦石壟斷寡頭的博弈再次顯現出其難望其項背的掌控能力,協議基準價格談判面臨更加復雜的嚴峻形勢。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認為,2007-2008財年國際鐵礦石供需關系有向供大于求的方向發展的趨勢。限于三大鐵礦石公司高度的壟斷性,鋼鐵企業在幾次鐵礦石談判中仍然難以擺脫總體上的弱勢地位。排名前三位的這3大鐵礦石供應商壟斷了全球鐵礦石海運量的72%;加上英美集團兼并的南非KUMBA公司,世界前4位鐵礦公司壟斷了全球鐵礦石海運量的77%;海運費的大幅上漲,在使中國鋼鐵企業領教到壟斷寡頭經濟博弈威力的同時,也凸現今年鐵礦石期貨價格談判的嚴峻形勢。 中國鋼鐵行業專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鐵礦石市場背景條件的風險變化趨勢顯示,談判顯示的決不僅僅是一種供需關系,而是一場鋼鐵企業與鐵礦石供應商發展戰略態勢和實力的博弈。 在當前國際鐵礦石漲價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鋼鐵企業如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這一問題時,行業專家指出:減少和分化鐵礦石漲價風險確實需要做出戰略的思考和抉擇,中國既缺乏鐵礦資源,又缺乏海運競爭實力,在三大鐵礦石壟斷寡頭控制之下,鋼鐵企業繼續走依靠國內發展,滿足國際市場鋼材需求增長的路子不符合世界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大格局的演變趨勢,在保持合理出口量的基礎上,這條路必須尋求突破。 同時,行業專家認為,國內鋼材需求在今年10%的增長幅度中面臨繼續回落的總趨勢,中國鋼材出口對支撐國際鋼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現了快速擴大的趨勢。國際市場需求增長的大部分是依賴中國鋼材出口支撐的,這在實質上已然表明:2007年中國鋼鐵企業走的是國內發展鋼鐵工業,支撐國際鋼鐵需求增長的道路。而現實中,中國的環境資源壓力和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復雜背景決定了中國尚不具備這種承受能力。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國的鋼鐵企業存在的發展模式是以產業集中度低,對需求前景缺乏科學預測,難以有效有力轉移政策環境的狀態延伸,沒有擺脫國內投資發展、做大做強的企業發展模式。這導致投資居高不下,產能過剩,必須通過出口尋求出路。同時,鐵礦石進口也保持快速增長,導致國際鐵礦石價格風險越來越大,進口鐵礦石面臨不斷漲價的嚴峻形勢。而鋼鐵企業依賴國內投資、增產、擴大出口這種發展模式,使建立在不斷擴大出口基礎上的產能過剩風險積累有增無減。實際上,只要國際鋼材市場出現疲軟,這種市場走勢的變化壓力就會很快演變成中國鋼材出口風險。 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行業專家在總結以往教訓時更發出預警:今年7月,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俄羅斯、米塔爾、歐盟七國同時對中國鋼鐵企業出口施加壓力,甚至提出反傾銷,就是國內投資擴大鋼材出口的發展模式下蘊藏產能過剩風險的一次暴露。一旦國際鋼鐵供給局面發生巨變,中國鋼鐵企業將不得不為此再次付出慘重的代價。而這兩三年也將是中國鋼鐵企業發展戰略調整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時期。在此,走出去的真正意義將并不是擴大鋼材走出去,而是鋼鐵企業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設礦山和鋼廠,分散未來的鐵礦石、運費、鋼材市場出口風險,以減少國內建立在依賴出口基礎上形成的產能過剩風險和鐵礦石風險。 同時,行業專家認為,隨著中國鋼鐵企業發展戰略調整和今后鐵礦石進口增長的大幅回落,供需平衡關系對鐵礦石價格談判的影響力終究會顯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如此深刻的今天,中國鋼鐵企業需要學會駕馭世界經濟和世界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的格局來制定和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