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擬議銀行撥備新規 加大貸款風險控制力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記者日前從一股份制銀行獲悉,目前銀監會正與商業銀行商討按照貸款總額計提減值準備的可行性方案,初步商議大型銀行的撥備/總貸款的比率要達到2.5%,股份制銀行要求達到2.4%。 分析人士指出…
記者日前從一股份制銀行獲悉,目前銀監會正與商業銀行商討按照貸款總額計提減值準備的可行性方案,初步商議大型銀行的撥備/總貸款的比率要達到2.5%,股份制銀行要求達到2.4%。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這一方案確能出臺,無疑會進一步加大對貸款的風險控制力度,尤其是加強對中長期可能出現的不良貸款的防范。但是也有聲音認為,這一方案可能會嚴重影響銀行的放貸意愿,而多提撥備也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光大銀行宏觀策略分析師盛宏清認為,方案一方面將限制銀行的放貸規模,緩解存貸比超標的情況。另一方面,撥備新規可以覆蓋正常類貸款向風險貸款的“遷徙”。
目前,銀行一般采用撥備覆蓋率的指標來衡量對不良貸款的風險防備,銀監會要求這一比率為150%。而當前銀行業的撥備覆蓋率普遍較高,截至7月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已經超過188%。
但是業內普遍認為,撥備覆蓋率大多覆蓋的是已經暴露的風險,而其近年來大幅提高得益于不良貸款和不良率的“雙降”,并不能反映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貸款。因此,監管機構討論采用新的監管標準是有必要的。
不過,中金公司發布報告指出,銀監會正在商討的撥備/總貸款指標也存在缺陷,因為其忽視了銀行資產質量的差異。而撥備充足率是更為合適的衡量真實撥備情況的指標。截至今年6月末,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撥備充足率分別達到146.4%、125.3%和125.9%。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撥備/總貸款指標對主要商業銀行和上市銀行來說壓力并不大,但對中小銀行壓力較大。根據中金報告,截至上半年末,商業銀行整體和上市銀行整體的撥備/總貸款為2.42%和2.33%。分機構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撥備/總貸款分別為2.50%、1.74%和1.85%。(來源:上海證券報)
四大行8月人民幣貸款新增2188億元
最新同業交換數據顯示,8月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2188億元,較上月略有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全部新增貸款。符合貨幣和監管當局的均衡投放預期。
今年7月,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2430億,其中工、農、中、建四大行當月投放額依次為:730億元、630億元、590億元、480億元。
而去年同期,四大行全部新增貸款受票據貼現因素的影響,僅為1658億元。不過如果僅就非貼現貸款而言,2009年7月四大行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則高于今年同期,達到2725億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在節奏調控和更為注重增長質量的思路引導下,各家銀行通過票據貼現來調劑規模的做法大為收斂。同期票據貼現的增長相對有限,所以最終的貸款投放大都進入了實體經濟。
此前,各界比較關注信貸理財類產品進表的影響,但有銀行家直言,由于有關部門給予了兩年的過渡期,而信貸類理財產品的期限通常不會很長,只要銀行不繼續大量發行新的產品,那么到最終需要進表之時,多數產品已經到期,所以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比較有限。而目前的新增信貸的統計中,亦未將其包含其中。
上月全部新增貸款5328億元,四大行占比約為46%,大型商業銀行紛紛在節奏調控和資本金約束下,增長趨于平穩的態勢,一些城商行呈現出階段性增長活力。這一趨勢能持續多久尚不得而知,但對整體投放格局的沖擊不大。(來源: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