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發展重心欲轉向郊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面對城市發展戰略空間制約以及快速增長的人口壓力,上海探尋未來城市發展轉型之路時,重新將目光投向了中心城區600平方公里之外的土地——郊區。 權威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上海的…
面對城市發展戰略空間制約以及快速增長的人口壓力,上海探尋未來城市發展轉型之路時,重新將目光投向了中心城區600平方公里之外的土地——郊區。
權威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上海的發展戰略重心將向郊區轉移,重點推進新城建設,形成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新格局。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上海擬設立市級協調機構統籌規劃新城建設的相關工作。目前,新城建設領導小組正在籌劃進程中,該領導小組將統籌全市重大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各方面資源,支持新城建設。
破題土地資源優化配置
目前,上海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的編制工作正在進行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的消息顯示,綱要將加大對郊區發展定位、發展策略以及新城建設的闡述,并將明確提出把新城建設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的“節點城市”,“十二五”期間建設功能相對獨立、產城融合、配套齊全的郊區新城。
上述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與以往五年發展規劃編制最大的不同是,今年上海“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除上述總體規劃綱要之外,同步進行的還有70余項專項規劃。其中,《上海“十二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專項規劃》日前已向有關部門匯報并聽取意見。
另一參與規劃編制的知情人士在一次座談會上也表示,拓展郊區資源已經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必經之路。“相對于浦東開發開放時期,‘十二五’期間上海發展面臨一個重要瓶頸,這就是‘硬’的空間戰略資源有了更多的約束。”該知情人士稱。
“比如說,現在各方面都已經高度意識到郊區是上海未來發展的主戰場,但是郊區大部分可用土地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已經被快速消耗了。”該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對于這部分已經開發利用的土地,如何調整和提升產業能級,如何進行土地歸并,就涉及很多法律層面的政策障礙,這也是需要上海在“十二五”期間率先突破的。
對此,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認為,“十二五”期間,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要考慮如何為上海產業躍升和轉型服務。“比如在用地性質方面,上海能否考慮先行先試,將商品房用地劃出之后,其余都稱為‘產業用地’,這就可以解決原已開發的工業用地不能注冊服務業企業問題。”
防止郊區新城建設“空心化”
事實上,上海加快推進郊區發展與新城建設,并不僅僅致力于破解土地資源瓶頸。伴隨著長三角日益“同城化”的趨勢,將新城建設定位為長三角城市群的“節點城市”,也將成為上海調節城郊人口比重的重要手段。
昨天,上海市政協發布的一項關于人口發展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多年以來,上海一直沿著“單核中心”城市的發展模式,常住人口分布向城市中心區域集中的現象非常突出。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市內環以內區域的常住人口密度高達3萬人/平方公里,而外環以外區域為1868人/平方公里。
對此,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孟燕堃表示,盡管上海在“十一五”期間加快了郊區新城的建設步伐,但是由于大型居住區建設與產業布局的結合不夠緊密,導致郊區新城建設“空心化”。
上述調研報告還建議,“十二五”期間,上海市郊城鎮建設不宜“彌漫式”發展,應該有主攻目標。除郊區的新城、新鎮規劃建設外,要突出建成大虹橋輔城,形成伴隨著產業重塑、人口集聚的西上海新區,打通上海聯動長三角地區的“西大門”。
“‘十二五’期間,聚焦大虹橋與淀山湖之間地區,爭取建成一個既可以吸引全國及長三角商務人口的集聚區,又可以對中心城具有一定‘反磁力’的新輔城,這將有效吸引中心城區的居住人群,從而較快地疏解中心城區人口過密的分布狀態。”孟燕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