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鋼非鋼產業擴至三成 重點建設海外項目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經過未來5年的發展,武鋼產值的30%將不再是鋼鐵。”鄧崎琳表示,“十二五”期間,武鋼非鋼產業的產值目標是1100億元。 在我國鋼鐵業利潤空間備受擠壓的背景下,武漢鋼鐵集團(下稱…
核心提示:“經過未來5年的發展,武鋼產值的30%將不再是鋼鐵。”鄧崎琳表示,“十二五”期間,武鋼非鋼產業的產值目標是1100億元。
在我國鋼鐵業利潤空間備受擠壓的背景下,武漢鋼鐵集團(下稱武鋼)被迫向多元化轉型。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武鋼總經理鄧崎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武鋼要將非鋼產業比例提高至30%,實現由“一業為主”向“一業特強、適度多元化”的轉變。
“這是武鋼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鄧崎琳表示,當前我國鋼鐵業受原材料價格無序上漲和產能過剩的兩頭擠壓,處于微利時代,而發展相關產業成為降低行業風險、支撐主業發展、實現效益目標的必然選擇。
除了大幅提高非鋼產業的比例,武鋼轉型的重點還包括“由內陸發展向沿海、國外發展轉變”。
鄧崎琳透露,“十二五”期間,武鋼“走出去”戰略的重點,將不再是投資新項目,而是重點開發已經參股或控股的8個海外資源建設項目,并通過實業投資使這些項目在香港或其他海外資本市場上市。
此外,廣西防城港項目是武鋼向沿海轉型的標志性項目,但該項目依然未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
據本報記者了解,廣西防城港項目的貸款額度、環評等將在今年過期作廢,如果不及時開工,將使武鋼沿海戰略受挫。
非鋼產業擴至三成
作為我國大型傳統鋼鐵企業,目前武鋼90%的產業為鋼鐵業,甚至其他10%的非鋼產業也是為鋼鐵主業服務。
什么原因使武鋼變得“三心二意”?
鄧崎琳解釋,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領域,是在我國鋼鐵行業利潤率低于同期工業各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鋼鐵行業遭受全球金融危機巨大沖擊情況下,破解武鋼發展困局的必然選擇。
據本報記者了解,2010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97億元,銷售利潤率2.91%,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
而武鋼鋼鐵主業的利潤率也不到3%,低于另外兩家鋼鐵央企寶鋼和鞍鋼,甚至比一些民營鋼企都低。
武鋼發展非鋼主業的基礎主要是原有的鋼鐵輔業。鄧崎琳強調,武鋼鋼鐵之外的相關產業,將不再稱之為“輔業”,而將作為產業來做。
據本報記者了解,武鋼目前有近10萬職工,只有1萬人從事鋼鐵主業,剩下的職工分布在后勤、檢修、物流、交通等輔業。
另外,武鋼所屬的醫院和18所幼兒園全部需要依靠集團公司補貼運轉。
將輔業當做產業來發展,正是武鋼甩掉傳統國有企業歷史包袱的方法,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自己養活自己”的目的。
按照武鋼的規劃,在原有輔業的基礎上,武鋼的非鋼產業將包括高新技術、鋼材深加工、礦產資源開發、資源綜合利用、后勤服務、國際貿易等產業。
鄧崎琳表示,發展非鋼產業也是國內外先進鋼鐵企業的普遍做法,例如,日本新日鐵鋼鐵集團有35%的非鋼產業,印度塔塔的非鋼產業也達40%。
“經過未來5年的發展,武鋼產值的30%將不再是鋼鐵。”鄧崎琳表示,“十二五”期間,武鋼非鋼產業的產值目標是1100億元。
鋼鐵主業轉型
鄧崎琳坦承,與寶鋼、鞍鋼相比,武鋼的鋼鐵主業有諸多劣勢,例如地處內陸導致運輸成本高、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在80%以上等。
“由于武鋼地處內陸腹地,鐵礦石運費就比國內其他鋼鐵企業每噸高出100元左右。”鄧崎琳說。
除了先天劣勢,武鋼的鋼鐵主業發展也受制于產品單一、生產模式僵硬等缺點。
據本報記者了解,武鋼目前的生產模式依然帶有計劃經濟色彩,依賴產能規模擴張,將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集中配置在制造環節,其他環節則服從、服務于生產,這種模式使武鋼逐漸落后于其他鋼鐵企業的發展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武鋼提出了鋼鐵主業“由生產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由供應商向服務商轉變”的轉型目標。
相比轉變發展思路,武鋼將一部分鋼鐵產能轉移至沿海,將對其轉型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然而,“萬事俱備”的防城港項目,遲遲等不來國家發改委的“東風”。
“我們為這個項目準備了五年,居民也搬遷了,設備也到齊了,資金也到位了,環評也通過了,只要發改委一批,我們馬上動工。”鄧崎琳說。
鄧崎琳還表示,防城港項目的環評、貸款將在今年到期,如果發改委不在期限內批準動工,武鋼前期付出的大量努力將白費。“這將是很麻煩的事情”。
根據武鋼的“十二五”規劃,產能規模將達6000萬噸,鋼鐵主業營業收入達2500億元。
重點建設八大海外資源項目
鄧崎琳多次坦言,武鋼“走出去”是鐵礦石無序漲價給逼的。
尤其是從2009年開始,國際鐵礦石生廠商單方面取消長協合同,武鋼失去了鐵礦石價格優勢,一度陷入虧損境地。
鄧崎琳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武鋼80%左右的鐵礦石從現貨市場采購,并且“礦商說漲多少就漲多少,沒有討價的余地”。
于是,武鋼不得不“走出去”。
來自武鋼的資料顯示,目前,武鋼開展合資合作的海外項目多達31個,包括15個鐵礦項目、12個海外貿易項目、2個煤炭項目和2個鋼鐵生產項目,并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等國形成8個鐵礦石資源項目。
武鋼獲取資源的方式包括收購、兼并、重組、參股現有礦山或通過投資風險勘探開發等。上述8個資源項目中,武鋼控股了2家。
鄧崎琳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后,武鋼“走出去”的重點,是開發建設上述8個資源項目,而不是繼續尋找新的資源項目。
“資源拿到手了,不開發有什么用呢?”鄧崎琳說。
鄧崎琳透露,一旦時機合適、條件具備,武鋼將使其海外資源項目在香港或其他海外資本市場上市。
此外,武鋼的上游資源將不再單純為鋼鐵主業服務,而將作為一個資源產業來經營,成為武鋼新的利潤增長點。
鄧崎琳表示,武鋼爭取在2015年實現鐵礦石自給自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