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員稱當前仍需加強流動性管理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目前存準金對沖流動性作用超公開市場操作 ●未來將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調控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日前撰文指出,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仍面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
●目前存準金對沖流動性作用超公開市場操作
●未來將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調控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日前撰文指出,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仍面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中央銀行仍需加強流動性管理,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從過去的經驗看,存款準備金工具對于成功進行流動性對沖功不可沒,目前其對沖作用甚至超過了公開市場操作。
張曉慧表示,自2003年9月至2011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32次,其中上調28次,下調4次,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為19.5%。應該說,存款準備金工具對于成功進行流動性對沖功不可沒,目前其對沖作用甚至超過了公開市場操作。
張曉慧稱,由于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未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市場自身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國際收支趨于平衡應該是大的趨勢。在此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將不斷完善,利率、匯率等改革將繼續推進,中國貨幣政策也將更有條件逐步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轉變。
張曉慧介紹,2002年下半年以來,持續、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并對中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國際收支順差使中央銀行不斷被動購入外匯、吐出過量的人民幣基礎貨幣,并直接增加貨幣供應,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央行把存款準備金率發展為常規的、與公開市場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搭配使用這兩種對沖工具的原因,主要是隨著對沖規模不斷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業銀行購買意愿、流動性凍結深度等因素的制約;而存款準備金工具具有主動性較強的特點,收縮流動性比較及時、快捷,能夠長期、“深度”凍結流動性,更適合應對中長期和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同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鎖定部分基礎貨幣并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擴張能力,對于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著更大的效力。
她同時肯定了央票對流動性回收的作用。她指出,在流動性持續較多的情況下,央行票據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也為貨幣調控贏得了一定的主動權。同時,央行票據的發行對促進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