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暴露節能減排漏洞 節能減排形勢不容樂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說出這句話時,這并不意味著是節能減排工作的結束,而是預示著將…
“"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說出這句話時,這并不意味著是節能減排工作的結束,而是預示著將迎來新的開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與“十一五”相比,目標增加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森林蓄積量這三個指標,顯示出我國正在形成一個將氣候變化包含在內的節能環保體系。
回顧過去五年間,中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5年累計超過3萬億千瓦時,替代原煤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億噸。展望“十二五”,在更加嚴格的目標面前,我國面臨更艱難的減排困境。
節能減排漏洞
節能減排目標的提出,與2009年我國在氣候談判中對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有關。該承諾包括,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碳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過去五年間,中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對企業提高節能減排能力提供了很多專項支持。
根據審計署最新發布的“20個省有關企業節能減排情況審計調查結果”,2007年至2009年,20個省累計投入節能減排專項資金1241.87億元(不含新能源類資金),
這些資金主要投向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占33.2%)、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占25.3%)、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占15.1%)和淘汰落后產能(占11.6%)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重點節能減排項目的順利實施。
但是,這一審計公告也揭示出節能減排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其中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挪用、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沒有完全杜絕以及淘汰落后產能并不徹底等問題,集中顯現出來。
審計公告指出,2002年以來,山東天源熱電有限公司、三門峽慧能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和泰州市新浦化工熱電廠等42戶企業違規建設火電項目44個,涉及裝機容量939萬千瓦;杭州鋼鐵集團、唐山市豐南區經安鋼鐵有限公司、西林鋼鐵集團公司等97戶企業違規建設鋼鐵項目143個,涉及煉鐵產能7201.99萬噸、煉鋼產能7369.8萬噸、軋鋼產能1509.6萬噸;樂山市海天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海城市毛祈水泥有限公司和貴州從江明達水泥有限公司等47戶企業違規建設水泥項目47個,涉及水泥產能4083萬噸。
此外,審計還發現,截至2009年底,鄂爾多斯市東勝發電廠和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戶縣熱電廠等8戶企業存在多報關停裝機容量、淘汰落后產能設備處置不徹底等問題,涉及裝機容量49.25萬千瓦;南京第二鋼鐵廠、河津市銀鑫鋼鐵公司和湖北鼎盛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等121戶企業存在多報淘汰落后產能等問題,涉及煉鐵產能2347.9萬噸、煉鋼產能2098.2萬噸;重慶市嘉南水泥有限公司、南寧市北湖水泥廠和安徽省大江股份有限公司等54戶企業存在應淘汰落后產能未淘汰等問題,涉及水泥產能915.5萬噸。
難題重重
審計署公告直接點出的問題,恰恰是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由于很多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均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支柱企業,這使得節能減排任務也同地方政府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以煤礦為例。盡管中央政府在很多場合都明確強調要加強資源管理,關閉小煤礦。但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理想。據統計,中國目前共有28000個煤礦,其中只有2000個是國有的,其生產量占中國煤炭生產總量的65%,其余26000個煤礦則為鄉鎮或個人所有。據調查,國有煤礦的礦井回采率平均為45%,而鄉鎮和個體煤礦的回采率僅為15%~20%。
小煤礦的低效率和安全隱患是客觀存在的,但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難處。例如,在湖南產煤大市婁底,有1400多家小煤窯,一旦關閉,至少40%的鄉鎮連工資都無法發放。
事實上,由于地方高耗能企業的生產規模與地方財政收入直接掛鉤,又缺少相應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企業和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動力非常不足,甚至出現了“數字節能”和“數字減排”的現象。
2008年,為了避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迅速出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其中以投資為主要內容的刺激計劃,也讓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投資“死灰復燃”。
到去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9%,使得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性更為突出。
去年年末,為了沖刺“節能減排”任務,各地紛紛采取強制性限產、限電措施。自去年7月底開始,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節能減排大沖刺,對“兩高”行業開始大范圍限電甚至斷電。在“絲網之鄉”河北省安平縣,不僅對工業限電,居民、醫院甚至紅綠燈也遭停電。
而對一些高耗能企業的關停,時間限制也僅僅為20天到一個月等類似的短期關停。“節能減排”也被稱為“掩耳盜鈴”。
專家指出,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企業利益與地方政府利益關聯,另一方面,中國節能減排管理多為行政手段,缺乏市場化手段。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尚缺乏有效的稅收調節手段,在節能減碳方面的直接補貼也不足,一般家庭對節能產品選擇的熱情不高。
而利用市場手段來推動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國內地的能源、資源價格不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狀況。
節能減排形勢艱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10%的高速增長,但是與此同時人均能源消耗量也保持了6%到7%的高速增長,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不論是對資源來說,還是資源消耗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來說,長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近日曾公開表示,假定中國的能耗可以保持“十一五”時期降低15%的速度,未來十年,中國的GDP真實的增長速度將為7%到8%,GDP總量大概會增長2.2到2.3倍。
“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以18%的人口產出20萬億左右的GDP,消耗全球一半的資源。”鐘偉認為,資源、人口、環境將成為未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指出:“去年,我國能耗強度進一步降低,單位產值能源消費量下降4%。即便在如此形勢下,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偏高,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
分析人士表示,剛性的能源需求在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持續發展的潛在瓶頸。
中國能源研究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6%,已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該機構預測,2011年我國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能源需求的進一步增長將推動能源價格普遍上漲。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面對資源和環境的挑戰,中國必須堅持節能減排優先的原則,加強對節能服務企業的扶持,加快對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產業的技術改造。
“現在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是8%,后面10年的任務是再增長7個百分點,差不多要翻番。那么,我想2015年應該達到11.4%,留給后五年3.6%,這樣比較均衡。如果前面完成得少,后面顯然就難完成。”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此前曾公開表示。
毋庸置疑,節能減排的壓力,對于中國來說已經迫在眉睫。一些地方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目前,中國的低碳轉型跟能源戰略大致是以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保障能源安全,而不是大規模地發展風電、太陽能。進入“十二五”時期,關閉落后產能空間大大縮小,節能需要做更為精細的工作,包括提高能源效率、轉變生產方式,實現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中西部地區能耗下降的壓力仍然很大。而這一情況已經在當前的節能減排過程中有所顯現。
在上輪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國家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對中西部地區項目的建設比重明顯增多。由于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將會帶動當地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發展。
而在承接東部沿海等地區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專家提醒不能讓中西部地區成為落后產能的接納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與“十一五”相比,目標增加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森林蓄積量這三個指標,顯示出我國正在形成一個將氣候變化包含在內的節能環保體系。
回顧過去五年間,中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水電、核電、風電發電量5年累計超過3萬億千瓦時,替代原煤1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億噸。展望“十二五”,在更加嚴格的目標面前,我國面臨更艱難的減排困境。
節能減排漏洞
節能減排目標的提出,與2009年我國在氣候談判中對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有關。該承諾包括,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碳強度相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過去五年間,中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對企業提高節能減排能力提供了很多專項支持。
根據審計署最新發布的“20個省有關企業節能減排情況審計調查結果”,2007年至2009年,20個省累計投入節能減排專項資金1241.87億元(不含新能源類資金),
這些資金主要投向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占33.2%)、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占25.3%)、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占15.1%)和淘汰落后產能(占11.6%)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重點節能減排項目的順利實施。
但是,這一審計公告也揭示出節能減排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其中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挪用、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沒有完全杜絕以及淘汰落后產能并不徹底等問題,集中顯現出來。
審計公告指出,2002年以來,山東天源熱電有限公司、三門峽慧能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和泰州市新浦化工熱電廠等42戶企業違規建設火電項目44個,涉及裝機容量939萬千瓦;杭州鋼鐵集團、唐山市豐南區經安鋼鐵有限公司、西林鋼鐵集團公司等97戶企業違規建設鋼鐵項目143個,涉及煉鐵產能7201.99萬噸、煉鋼產能7369.8萬噸、軋鋼產能1509.6萬噸;樂山市海天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海城市毛祈水泥有限公司和貴州從江明達水泥有限公司等47戶企業違規建設水泥項目47個,涉及水泥產能4083萬噸。
此外,審計還發現,截至2009年底,鄂爾多斯市東勝發電廠和大唐陜西發電有限公司戶縣熱電廠等8戶企業存在多報關停裝機容量、淘汰落后產能設備處置不徹底等問題,涉及裝機容量49.25萬千瓦;南京第二鋼鐵廠、河津市銀鑫鋼鐵公司和湖北鼎盛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等121戶企業存在多報淘汰落后產能等問題,涉及煉鐵產能2347.9萬噸、煉鋼產能2098.2萬噸;重慶市嘉南水泥有限公司、南寧市北湖水泥廠和安徽省大江股份有限公司等54戶企業存在應淘汰落后產能未淘汰等問題,涉及水泥產能915.5萬噸。
難題重重
審計署公告直接點出的問題,恰恰是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由于很多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均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支柱企業,這使得節能減排任務也同地方政府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以煤礦為例。盡管中央政府在很多場合都明確強調要加強資源管理,關閉小煤礦。但實際執行效果并不理想。據統計,中國目前共有28000個煤礦,其中只有2000個是國有的,其生產量占中國煤炭生產總量的65%,其余26000個煤礦則為鄉鎮或個人所有。據調查,國有煤礦的礦井回采率平均為45%,而鄉鎮和個體煤礦的回采率僅為15%~20%。
小煤礦的低效率和安全隱患是客觀存在的,但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難處。例如,在湖南產煤大市婁底,有1400多家小煤窯,一旦關閉,至少40%的鄉鎮連工資都無法發放。
事實上,由于地方高耗能企業的生產規模與地方財政收入直接掛鉤,又缺少相應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企業和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動力非常不足,甚至出現了“數字節能”和“數字減排”的現象。
2008年,為了避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迅速出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其中以投資為主要內容的刺激計劃,也讓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投資“死灰復燃”。
到去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09%,使得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性更為突出。
去年年末,為了沖刺“節能減排”任務,各地紛紛采取強制性限產、限電措施。自去年7月底開始,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節能減排大沖刺,對“兩高”行業開始大范圍限電甚至斷電。在“絲網之鄉”河北省安平縣,不僅對工業限電,居民、醫院甚至紅綠燈也遭停電。
而對一些高耗能企業的關停,時間限制也僅僅為20天到一個月等類似的短期關停。“節能減排”也被稱為“掩耳盜鈴”。
專家指出,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企業利益與地方政府利益關聯,另一方面,中國節能減排管理多為行政手段,缺乏市場化手段。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尚缺乏有效的稅收調節手段,在節能減碳方面的直接補貼也不足,一般家庭對節能產品選擇的熱情不高。
而利用市場手段來推動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中國內地的能源、資源價格不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狀況。
節能減排形勢艱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10%的高速增長,但是與此同時人均能源消耗量也保持了6%到7%的高速增長,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不論是對資源來說,還是資源消耗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來說,長此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近日曾公開表示,假定中國的能耗可以保持“十一五”時期降低15%的速度,未來十年,中國的GDP真實的增長速度將為7%到8%,GDP總量大概會增長2.2到2.3倍。
“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以18%的人口產出20萬億左右的GDP,消耗全球一半的資源。”鐘偉認為,資源、人口、環境將成為未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指出:“去年,我國能耗強度進一步降低,單位產值能源消費量下降4%。即便在如此形勢下,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偏高,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
分析人士表示,剛性的能源需求在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持續發展的潛在瓶頸。
中國能源研究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6%,已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該機構預測,2011年我國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能源需求的進一步增長將推動能源價格普遍上漲。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面對資源和環境的挑戰,中國必須堅持節能減排優先的原則,加強對節能服務企業的扶持,加快對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產業的技術改造。
“現在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是8%,后面10年的任務是再增長7個百分點,差不多要翻番。那么,我想2015年應該達到11.4%,留給后五年3.6%,這樣比較均衡。如果前面完成得少,后面顯然就難完成。”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此前曾公開表示。
毋庸置疑,節能減排的壓力,對于中國來說已經迫在眉睫。一些地方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目前,中國的低碳轉型跟能源戰略大致是以節能為主、發展清潔能源為輔、保障能源安全,而不是大規模地發展風電、太陽能。進入“十二五”時期,關閉落后產能空間大大縮小,節能需要做更為精細的工作,包括提高能源效率、轉變生產方式,實現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從長期發展趨勢看,中西部地區能耗下降的壓力仍然很大。而這一情況已經在當前的節能減排過程中有所顯現。
在上輪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國家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對中西部地區項目的建設比重明顯增多。由于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將會帶動當地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發展。
而在承接東部沿海等地區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專家提醒不能讓中西部地區成為落后產能的接納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