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找礦行動在青海開花結果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記者近日就青海省如何緊抓機遇,貫徹落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加快地質勘查找礦步伐,加速取得重大突破,使地質找礦更好地支撐和服務全省發展等問題,采訪了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山青。十…
記者近日就青海省如何緊抓機遇,貫徹落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加快地質勘查找礦步伐,加速取得重大突破,使地質找礦更好地支撐和服務全省發展等問題,采訪了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山青。
“十一五”找礦成績喜人
劉山青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特別是近三年來,青海省著力推進地勘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找礦突破,地質勘查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為深入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奠定了良好基礎。具體來說,在五個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是部省合作進一步加強。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青海地勘工作,提出了“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的戰略思路。國土資源部、青海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部省合作找礦協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青海省引進大型企業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編制完成《青海省地質勘查“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的地勘工作目標。省國土資源廳對部省頒發的832個礦業權進行了全面清理,并率先在全國建立了探礦權項目合同管理體系,明確礦業權退出機制。
二是地勘投入大幅增長。2006~2008年地勘投入分別為:6.5億元、7.8億元、12.94億元。目前已完成2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6億元,省財政4.8億元,海北州0.46億元,海西州2.14億元,天峻縣0.38億元,商業性地勘資金11.22億元,逐步形成了青藏專項資金、中央地勘基金、省財政地勘基金、州縣財政資金和國有大企業、民營企業資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
三是兵團作戰態勢初步形成。2010年以來,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篩選了20多個地勘項目,面向省外國有地勘單位公開招標,37支省外專業地質勘查隊伍參與了青海基礎地質調查、1∶5萬礦調等項目。這些隊伍具有甲級勘查資質,裝備優良、技術力量雄厚、找礦經驗豐富,有力推進了找礦進程,初步形成了大兵團作戰的局面。
四是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成效明顯。全省先后為國有地勘單位配置182個探礦權,財政出資180萬元作為找礦獎勵,為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應用市場平臺,激勵市場主體,使地勘單位從“打工者”變為“項目業主”,特別是在整裝勘查區、重點勘查區因地制宜,著力推進機制創新。
五是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找礦中的作用愈加明顯,特別是航空磁測在地質找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青海在中—南祁連地區委托中國冶金地質總局航空物探勘查院開展1∶5萬航空磁測工作;采用“數字化填圖”、“航空磁測”等技術,縮短了地質工作周期;開展了適應青藏高原凍土帶的物探、化探、鉆探技術試驗,為實現地質找礦突破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國西部地勘領域第一個博士后工作站在省地調院設立,打造了新的地質科研平臺。
地質勘查結下累累碩果
在談到地質勘查找礦成果時,劉山青如數家珍。青藏專項實施以來,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大場金資源基地、祁漫塔格有色金屬基地被列入全國十大新發現的資源接替基地。
2008年~2010年,全省累計提交資源量:煤5億噸、鐵礦石1億噸、銅鉛鋅395萬噸、金120噸。1∶5萬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覆蓋率由7%提高到15%;圈定各類異常1286多處,發現礦點、礦化點157余處。灘間山、溝里、五龍溝、瓦勒根、大場、坑得龍舍等6個地區金資源前景均達到百噸以上,目前已控制400噸以上,遠景可望到800噸~1000噸,東昆侖地區有望成為千噸黃金資源基地。
祁漫塔格地區鐵銅礦整裝勘查、曲麻萊縣大場地區金礦整裝勘查等4個項目被列入全國47個重點勘查區。祁漫塔格、玉樹、青藏鐵路沿線地區銅鉛鋅資源前景均在1000萬噸以上,有望形成3個千萬噸級的銅鉛鋅有色金屬資源基地。
首次在祁連天峻木里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首次探明格爾木、德令哈山前傾斜平原區埋藏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首次在青海西寧周邊及東部地區發現7個富硒或含硒土壤區域;首次在祁漫塔格地區發現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鎳礦,厚度大,品位較高。
繪就“十二五”找礦藍圖
談到未來地質勘查規劃,劉山青興奮地說,“十二五”期間,青海地勘工作將圍繞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使青海盡快成為“國家戰略資源要地”的戰略方針,深化部省合作機制,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使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顯著提升,礦產勘查取得重大進展,一批重要礦產地轉入開發,形成礦產勘查開發新格局。
大力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在主要成礦帶、重要成礦遠景區系統部署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使覆蓋率由15%提高到48.73%;完成27.56萬平方公里的資源評價及靶區優選,為礦產勘查提供勘查基地。
大力加強礦產勘查。以祁連山(600720,股吧)、柴北緣、東昆侖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礦區帶為主戰場,以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鉀鹽等緊缺優勢礦種為主攻礦種,以31片重點勘查區、15個整裝勘查區為重點,力爭盡快實現找礦重大突破,評價一批具有開發價值或戰略儲備意義的大型或特大型礦產地。
大力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通過航磁等先進手段,加快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進程,大力推進適合高原凍土帶深部探測能力強的物探、化探及鉆探勘查技術的應用和研究。
通過上述工作,力爭“十二五”末,新增重要礦產資源量:石油1.7億噸,天然氣1000億立方米,煤炭15億噸,鐵礦石5億噸,銅400萬噸,鉛鋅1000萬噸,鉬20萬噸,金400噸,氯化鉀3億噸;同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重要礦產地轉入開發階段,形成新的礦產資源開發格局。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要繼續構建多元化的地勘投資格局,努力形成大規模投入的局面;二是要大力引進省外地勘隊伍,壯大大兵團作戰的優勢;三是要完善地勘體制機制,為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供政策保障。”劉山青充滿信心地說,藍圖已經繪就,目標更加明確。下一步,青海將按照打造國家礦產資源接續基地的戰略要求,進一步深化部省合作,統籌規劃,創新機制,整合力量,快速突破,使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早日在青海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