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11個跌停后,12月16日(上周五)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卻又大幅高開,市場盤中價甚至一度觸及2005年匯改以來的新高。人民幣近日的市場波動引發(fā)了廣泛討論。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國家…
在11個“跌停”后,12月16日(上周五)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卻又大幅高開,市場盤中價甚至一度觸及2005年匯改以來的新高。人民幣近日的市場波動引發(fā)了廣泛討論。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他表示,人民幣對美元日間交易價觸及跌停,并不等于人民幣匯率貶值,當前外匯形勢變化總體利大于弊,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符合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跌停”不等于貶值
自11月30日第一次“跌停”后,在一共13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有11個交易日出現“跌停”,由此市場上關于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也愈演愈烈。
不過事實上,所謂的連續(xù)“跌停”只是指人民幣對美元的交易價達到了中間價允許波動范圍的下限,這期間中間價并沒有呈現趨勢性下跌,而是有升有貶,甚至總體呈現升值態(tài)勢。12月16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報6.3352,比11月29日的6.3587升值了0.37%。與此同時,12月16日的交易價也大幅收漲在6.3484,并一度觸及了6.3294的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
按照央行規(guī)定,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根據銀行間市場做市商報價綜合確定,市場交易價允許在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范圍浮動。
管濤表示,人民幣對美元日間交易價雖然觸及跌停,但不等于人民幣匯率貶值。隨著美元供求變化,市場交易價格在收盤時大多脫離跌停,顯示市場已經出清。“股票市場跌停一般是沒有交易的,外匯市場跌停卻還有交易,央行在此價格上滿足交易對手的資金需求,這從近期外匯占款數據變化可以印證。”
最新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央行10月外匯占款余額為23.29萬億元,比9月余額減少了893.4億元,央行外匯占款近八年來月度余額首次出現下降,表明央行在外匯市場凈賣出外匯。
外匯形勢利大于弊
對于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原因,管濤認為,這是市場與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他解釋,在歐美債務危機反復沖擊、國際金融市場持續(xù)震蕩下,資金避險動機增強,全球投資風險偏好下降,資本大量撤出新興市場,這使我國一直以來面臨的跨境資金持續(xù)大規(guī)模流入壓力緩解。當前歐美機構資金回抽母國的壓力較大,這增加了境內機構海外籌資難度和成本,迫使境內機構加速償債、回補前期美元空頭,美元需求增多。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和出口增長出現減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民間借貸、房地產調控等因素被做空人民幣的國際投資者放大。
今年9月下旬以來,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出現倒掛,使境內企業(yè)由先前境內結匯、境外購匯轉為境內購匯、境外結匯,跨境人民幣收付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根據彭博綜合報價,12月16日,香港離岸即期市場美元對人民幣(CNH)報6.3725附近,與境內6.3484的收盤價形成明顯價差。境內人民幣比境外要貴,美元則是境內比境外便宜,這造成了反向跨境套利活躍。
除了歐債危機和經濟減速對跨境資本流向造成的影響外,我國近年來采取的一系列穩(wěn)出口、擴進口、打熱錢、控流入的宏觀調控和監(jiān)管措施,也促進了國際收支趨向平衡。
數據顯示,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10.1%,此后明顯回落。近期歐債危機繼續(xù)發(fā)酵,對中國出口造成明顯影響。11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3.8%,增速連續(xù)第四個月回落,并創(chuàng)下9個月來的新低。
據預測,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今年有望降至3%左右,在國際認可的合理標準以內,顯示人民幣匯率趨于合理均衡水平,使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可能。
對于當前外匯形勢變化,管濤認為總體利大于弊。“我國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當前變化符合我國減順差、促平衡的目標,有利于減緩外匯儲備積累,增強宏觀調控有效性,緩解人民幣匯率重估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他還表示,近期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加、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符合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安排和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外匯供求關系改善、匯率預期分化,為推動以市場手段取代行政手段、用價格調節(jié)取代數量控制的相關改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截至12月16日,人民幣今年以來升值3.7%。自2010年6月人民幣重啟匯改以來,人民幣已升值約7.8%。12月16日,境內市場美元兌人民幣一年期掉期為升水205點,相當于市場認為一年后美元兌人民幣將達到6.368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