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商的物流夢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們要做鋼鐵行業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元(化名)這樣形容自己對鋼鐵物流園的探索。作為在鋼貿圈里打拼十余年的老人,李元的公司從十幾萬噸的鋼材銷售規模發展到目前的幾百萬…
“我們要做鋼鐵行業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李元(化名)這樣形容自己對鋼鐵物流園的探索。
作為在鋼貿圈里打拼十余年的“老人”,李元的公司從十幾萬噸的鋼材銷售規模發展到目前的幾百萬噸,業務覆蓋地域也從河北延伸到華中、華南等地。多年的摸爬滾打使他對當前鋼材貿易行業的艱難現狀感觸頗深。“做鋼材貿易就和炒股一樣,高拋低吸。前幾年鋼材行情好時,一噸鋼可以掙幾十元。現在不一樣了。鋼價跌得這么快,要么死撐、要么割肉。”
8月以來,鋼價急速回落,短短幾個月間跌幅達20%。李元算了一筆賬,“本來盈利空間就有限,如今價格下跌,十幾億的銷售額算下來,虧損就達六七百萬元。
就算是和鋼廠談價格、談結算方式、談交割時間甚至談傭金,也很難熬下去。中小鋼貿商的日子更加艱難。”
李元介紹,我國現有鋼材貿易企業約20萬家,其中六成以上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下,超過九成的鋼鐵貿易企業屬于中小企業范疇。“中小鋼貿商的話語權不高、融資能力也有限,很多人都選擇了轉行。”李元就有好幾個朋友將資金撤出鋼材領域,轉投向了房地產甚至是塔吊行當。對此,李元感嘆,“鋼貿商如果想長期經營下去,單純依靠市場、賺取差價已經行不通,需要通過轉型來謀取新的發展。”
李元所謂的轉型,是從鋼材貿易向物流業延伸。他與幾個同行共同出資數億元,準備打造一座全新的鋼鐵物流園,實現倉儲信息、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的一體化。
“我們做的是自動化的倉儲系統。客戶可以通過網上進行鋼材入庫、出庫處理,甚至可以通過手機看到所在區域的貨物品種、規格和數量。”說起目前鋼鐵物流園的規劃建設,李元止不住一臉興奮。
“不光如此,我們還在進行網上融資的嘗試,正在與多家銀行商談。”李元介紹,這種相當于電子銀行的模式,可以在監管授信以及客戶動產質押的額度下,通過網上直接申請貸款和還款。“客戶可以幾分鐘就完成提貨,而傳統模式下至少需要提前半天去處理。倉儲服務、儲運,包括融資,都要體現一個‘快’字。”李元笑言,“明年一期就要開業,業內反響還不錯。”
李元的嘗試并非只是特例。事實上,全國正在籌劃和建設中的鋼鐵物流項目已有上百家。無論是總部基地模式、專業商務園模式還是綜合物流園區模式,目的都是實現傳統鋼材貿易與新興物流業的對接。尤其是在鋼鐵全行業逐步進入微利時代以后,鋼鐵生產、貿易商的經營和盈利模式都面臨著轉變和調整。這種轉型就像人的成長一樣。有的企業選擇“變胖”,通過不斷完善品種規格,追求產品覆蓋面。有的企業則選擇“變高”,通過上下游的擴張,打通產業鏈條。
當前,轉型和調整已成為鋼鐵業的“熱門話題”。不僅僅是鋼鐵貿易商,鋼鐵生產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世界鋼鐵協會主席、鞍鋼集團總經理張曉剛就多次表示,我國鋼鐵業已經處于發展中期,產能高速增長不可持續。在進入調整期后,必然要有結構調整,鋼鐵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在市場疲弱的情況下,經營方面就需要有新思路。應該尋找自身的競爭力,重新定位、主動轉變。”李元一語道破天機。
事實上,2010年我國鋼鐵物流量已超30億噸,“十二五”期間還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鋼鐵物流發展趨勢正在逐步形成。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南非加大對亞洲煤炭出口 下一篇:天津鋼管產品再獲國外公司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