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 煤電何時不再“神仙戰”
來源:荊楚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些年來,冬季電荒似乎成了永恒的話題。今年從9月份各地就開始鬧電荒,很多人預計冬天的電荒不可避免。果然,在嚴寒到來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電荒的局面。更讓人詫異的是,煤炭大省山西的電…
近些年來,冬季電荒似乎成了永恒的話題。今年從9月份各地就開始鬧電荒,很多人預計冬天的電荒不可避免。果然,在嚴寒到來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電荒的局面。更讓人詫異的是,煤炭大省山西的電荒也愈演愈烈,發電企業"多發電多虧損"。11月24日,山西中南部13家電廠負責人集體赴京要求調高電價。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冬天來了,煤電大戰還會遠嗎?冬天一到,暖氣、空調一開,電就不夠用了,煤又漲價了,于是乎煤和電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神仙戰"。
電荒年年有,今年更特別,連煤炭大省山西的電荒也愈演愈烈,發電企業"多發電多虧損",可見煤炭與電力兩大"主角"之間的利益博弈更加白熱化了。煤電大戰,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市場與計劃的兩種不同體制之爭。
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應該讓市場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煤電行業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一直由國家計劃控制,只是近幾年來國家首先放開了煤炭市場,而電力仍由國家控制。
在能源不是十分緊缺的情況下,兩個行業倒也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能源告急,"電荒""煤荒"的發生,煤電價格也是一路上揚。其中,作為基礎資源的煤炭價格一路飚升,結果造成市場價與計劃價差距迅速擴大,煤電"掐架"就不可避免了。
煤電大戰,表面上看是上下游行業之間的利益之爭,實際上卻是能源機制弊端的集中顯現。在市場經濟條件,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行情的變化,由市場來安排和調整的。
從長期來看,煤電價最終將走向放開,而新一輪煤電之爭的最大啟示是,電力行業的改革遲早要進行,根本出路還是要讓電力跟上煤炭市場化的改革進程,消除制度障礙,轉變政府職能和改革投融資管理體制,真正由市場機制來決定供求關系,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煤電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調節煤電資源在全社會的配置。
近幾年,煤電大戰一旦發生,"限煤價漲電價"這樣的權宜之計幾乎成了不二之選,最終結果卻往往是雙方輪番漲價,握手言和,實現"雙贏",最終損害的是廣大用電戶的利益。更嚴重的是,如果煤電價格真的在大戰后輪番上漲,就會造成市場價格信號失真,失去其引導、調節作用,極有可能形成整個市場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既談不上經濟效益,也談不上社會效益。
從長遠出發,要打破"電荒"困局,一方面是積極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市長讓位給市場,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另一方面是改變單一的火力發電模式,及時快速發展太陽、風力、地熱、海洋、生物、河流等多元新能源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