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電怪圈調查
來源:中國新聞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些年來,冬季電荒似乎成了永恒的話題。今年從9月份各地就開始鬧電荒,很多人預計冬天的電荒不可避免。果然,在嚴寒到來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電荒的局面。更讓人詫異的是,煤炭大省山西的電…
近些年來,冬季電荒似乎成了永恒的話題。今年從9月份各地就開始鬧電荒,很多人預計冬天的電荒不可避免。果然,在嚴寒到來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電荒的局面。更讓人詫異的是,煤炭大省山西的電荒也愈演愈烈,發電企業“多發電多虧損”。11月24日,山西中南部13家電廠負責人集體赴京要求調高電價。
一、電廠存在的現狀
12月初,記者來到了山西河津的一家發電廠,總經理李艷慶告訴記者,企業早已經處于嚴重虧損狀態。
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總經理李艷慶告訴記者,今年虧損的額度是逐年增加的。比如說今年,到目前累計我們的虧損已經達到1.8個億。預測今年全年要虧損達到2個億。電價與煤價的價格倒掛是造成大規模虧損的最主要的原因,他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燃料成本是2角9分。那么單位其它的費用,主要是和發電量有關系,比如說今年我們的發電量上不去,因為資金的危險我們發電量上不去。正常年份我兩臺35萬的機組,要發到42億到45億,那么今年我們最多也只能發35億,那我單位的其它費用也要占到1角到1角2分,這樣算下來就是4角1分,總的成本就是4角1分。
李艷慶是按照標煤價格每噸770元的價格,計算出每發出一度電,成本是在4角1分,不過輸出電價卻是3角5分,這就意味著,企業每發出一度電,虧損就是6分。
河津電廠從2008年開始就一直是虧損狀態中運營,四年下來累積的虧損已經達到了4個多億元,由于持續的虧損,電廠的資金鏈已經斷裂。
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總經理李艷慶說,事實上從今年7月份以來,已經多臺機組在停運,關鍵原因是沒有資金購買。今年總體上講,從市場的燃燒的供應上來講,還是不錯的,但是現在沒有資金購買,那我們來講,我們現在外欠的煤款已經達到3.1個億,加上我們的材料款和工程款,現在外欠供應商的已經達到了4個多億。
李艷慶坦言,事實上,現在企業還能夠開機運轉,完全是依靠拖欠煤炭供應商的四個多億元的資金再勉強維持。
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總經理李艷慶說,現在應該講是拖欠了工商的資金來維持目前的運轉。這種情況大致是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的,就是自有資金已經徹底斷裂。
由于拖欠的金額巨大,煤炭經銷商如今只能寄托于電廠形勢的好轉,不得不繼續供給電廠煤炭。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對山西中南部來說,由于地理位置、融資狀況等諸多因素,河津電廠還算是情況非常不錯的企業,很多電廠的虧損情況要比它嚴重得多。
作為山西大唐國際運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濟師姜喜告訴記者,我們從2007年投產以來,2007年9月份、11月份兩臺機分別投產,投產以后,2008年到現在,就是虧損已經接近20個億。特別是今年,尤其遇到資金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到11月底,今年虧損了5.2億。
姜喜告訴記者,從2007年投產企業就開始大范圍的虧損,如今累計虧損20多個億,電廠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131%,資金鏈已經開始斷裂,無法保證正常的生產運營。
山西大唐國際運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濟師姜喜說,今年由于缺資金,導致我們資金非常欠缺,當時是從9月份開始,由于欠的資金比較多,就是欠的煤款比較多,當時最高的時候達到了3億,3億多,這樣的話長期欠付以后,供應商還有煤礦都不給我們發煤,造成廠子里煤量緊缺,貨送基本上沒有,就造成兩臺機停。
除了電廠的大范圍的虧損之外,記者了解到,一些負責城市供暖任務的熱電企業,現在的虧損也是非常的嚴重。
作為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副總經濟師的劉衛東告訴記者,我已經累計17年、18年,因為供熱虧損我是6個多億,光供熱上的虧損,因為以前咱們面積小,或者煤便宜的時候虧得少,這幾年因為煤價也貴,供熱量基本都是400多萬,每年400多萬吉焦,但是當期來說,供熱虧了9000多萬,將近1個億。
太原第一熱電廠每年需要負責80萬太原市民供暖,常年的供熱虧損,再加上發電本身的虧損,電廠已經虧損15個億,電廠如今處于資不抵債的處境之中,生存堪憂。
劉衛東說,就資產負債率負到150%了,其實嚴格來說吧,就是抵債,所以說現在目前它要是當地銀行我們是貸不出款的。我們的煤款其它費用全部都是上級公司,國電集團,還有國電華北分公司,它們給我們注資,擔保貸款的。
記者在山西中南部采訪時了解到,在這個地域內的十幾家火電廠基本上都掙扎在經營困難、經常缺煤停機、資不抵債的泥潭之中。
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李建偉說,13家企業累計的虧損額已經達到了32個億,它們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已經達到了111%。其中資本抵債的企業,也就是說資產負債率超過100%的企業已經達到了10個,所以說非常困難。這13家企業從2008年以來,累計虧損的額已經達到了144個億。這13家企業跨了五個地區,太原、晉中、臨汾、運城和長治。它們涉及的企業是七大主體,有中央企業也有地方企業。
二、電廠生存的尷尬與無奈
今年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在此之前,關于電力企業巨虧的消息層出不窮,像火電行業三年虧千億、五大電企全線巨虧、大唐電廠30家頻臨倒閉等等,似乎發電企業已經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
記者在采訪張建國時,他不斷被煤炭供應商的電話所打斷,電話的內容基本都是向他索要拖欠的貨款,張建國不僅無法承諾何時還款,甚至還要墾求供應商繼續供煤。一臉無奈的他,帶著記者來到了他負責的煤場。
作為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燃料部副主任的張建國告訴記者,這個就是青石,直接就是青石。但是有些石頭也不是他們購煤戶給摻進來的,這就在煤礦生產的時候它那里面加的一些干石。你也必須得要,不要你有沒有燒的,你連吃都吃不上了,還談吃好的問題。
記者在煤場里面見到了一個堆成小山的石頭堆,張建國告訴記者,幾乎每天都能從運來的煤中撿出這些石頭,而這些都是煤炭經銷商有意摻在里面的。
張建國繼續告訴記者,你看它這里面只有這些亮晶晶的地方,這才是原煤,其他的這些泥糊糊的東西這就是煤泥。這在以前就是煤的廢棄物,我們相當于把這些廢棄物就消化了。那就是它配了很差的中煤,很劣質的中煤,就是和原煤這樣配配,然后給電廠供應。但是即便是這個,量也不能保證。
張建國說,現在整個煤場都是這種混合煤,所謂的混合煤,就是將少量的原煤,中煤、煤泥,甚至是煤矸石混合到一起的煤炭,發熱量極低。
張建國說,我們這個電廠的煤設計的是5000大卡,我們現在這個平均的入場煤的發熱量今年是4100大卡。目前像這種煤質,大概發售量就是3800-4000大卡,整體下來不到4000大卡。
望著這些原本煤炭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張建國感到非常的無奈,為了得到這些混合煤,他付出的成本卻并不便宜。
張建國告訴記者,它折成標煤的話,這個大概是什么價格,就是折成標煤的話,這個煤的標煤單價已經到770元,就這么差的煤,標準煤已經到770元。
長期使用這樣的混合煤,對發電機組的影響是致命的,但只能是勉強使用。即使是這樣,電廠現在的存煤只有不到6萬噸,只能夠堅持4、5天的正常運轉,這也成為張建國一個無法完成的使命。
由于常年的虧損,河津電廠現在能夠得到的最低的標煤價格就是770元左右,這個價格在山西的煤炭市場內已經無法購買到煤炭,這些混合煤還都要從陜西省的南部運輸過來,給電廠的正常生產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
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燃料部副主任張建國說,這就是咱們煤不是大量有煤泥,煤泥和原煤在一起時間長了就結成這種塊了。結成塊了之后,這個對我們生產項目影響都很大。
由于煤泥的粘合性非常的強,很容易就會粘結成比較大的煤塊。
記者在堆煤的現場看到,很多煤篦子都已經被煤泥給嚴嚴實實的堵上了,需要人工來疏通,推土機的反復碾壓甚至把這些鋼板都已經擠壓變形。
張建國告訴記者,看這都已經變形狀了,這也是推土機來回碾、來回壓把這個煤篦子壓壞了。這個應該是從設計到電廠報廢了它也報廢不了,因為它這是拿著鋼板立起來的,很厚的這個鋼板,根本就不應該壞。這個就是現在煤質變差了已經,推土機來回在這推,把這個煤篦子給推壞了。
除此之外,在制粉設備的前面,記者也見到了一堆堆被挖出來的煤泥。
作為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總工程師姚忠太告訴記者,這就是咱們剛掏出來的煤泥,咱們目前為止現在我們運行期間進的煤質差、水分大、煤泥多。這就是我們剛剛掏出來的煤泥,大家都能看到,每天有雇定的人在那敲。
姚忠太告訴記者,電廠每天都有專人在這里用最原始的辦法敲打管道,來保證煤炭能夠正常的通過,即使是這樣也無法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8臺磨煤機,現在目前為止斷了三臺。燃料中斷了,中斷以后,爐膛燃燒就不穩,我就必須以投油的辦法,來穩定鍋爐的燃燒,否則就滅火停掉了。
姚忠太說,由于煤炭的質量無法保證,現在用石油短暫的替代煤炭發電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每天基本上就得8噸到10噸左右的油,如果雨季來了,或者產煤雨量多,煤濕、煤質差,可能用的比這個還要多。
記者了解到,購買這種混合煤的情況,是整個山西省中南部的電廠都在面對的一個真實情況,這些質次價高的煤炭對設備的損害非常的嚴重。與此同時,這些電廠由于長時間資金的拖欠,今年的存煤量都很低,這對正常的供電將會構成直接的威脅。
作為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的李建偉告訴記者,今年的反應很突出,所以今年入冬以來的存煤,這13家的存煤很差,一般入冬以來,我們的發電機的存煤應該在20天左右到一個月,至少應該有兩周的存煤。山西是一個山區,而且大多數企業運煤是靠公路來運輸,所以說屬于存煤量太少的話,如果遇上大雪就有可能造成斷糧,造成缺煤停機。
三、電廠虧損造成的原因
坐擁煤炭大省,山西火電中南部十幾家電廠卻因經營困難、缺煤停機、資不抵債而頻頻“聯名上書”。年產超8億噸的煤炭大省山西,已經成為全國發電企業虧損最嚴重的省份,其中中南部地區更是“重災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經歷了2008年開始的煤價狂飆、2009年大規模煤炭資源整合后,山西火電企業的傳統優勢不再存在。巨額的虧損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了。
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副總經濟師劉衛東說,其實從2007年底到2008年初開始,我們分析主要是煤源緊張,因為當時山西省小煤窯都關了,就是關緊壓產以后,煤源緊。而我們這些大礦,就是所謂的國有大礦也沒有及時地跟上,所以采購發生了困難,煤炭已經進入了,其實從2008年開始已經進入了市場化,所以大家采購。
2008年大規模煤炭資源整合之后,山西省內的煤炭產量銳減,火電企業開始感覺度日艱難。
作為山西大唐國際運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濟師姜喜告訴記者,就山西而言實際的產量,把那些小煤窯都關了以后,把小煤窯那一塊的產量全部流失掉。我們據民間的統計,大概有2億到3億多。現在山西的產量在7億多噸。
由于傳統的統計模式,無法統計原來的小煤窯、黑煤窯實際產量,根據姜喜提供的數據,減少的產量會有2到3億噸,這幾乎占到了山西今年產量的三分之一還要多。煤炭實際產量的銳減直接造成了價格的飆升。
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副總經濟師劉衛東繼續說,因為煤價我印象中2007年年底標煤的單價應該是300多元,不含稅的標煤單價,你想到今年我們預計能到了720元左右,翻了一倍,720元就是不含稅的。基本上是翻了一倍多,我印象中漲了是180%。就是從2007年年底到現在漲了180%。
在煤價漲幅到達180%的同時,電價的價格僅僅從2007年的2角6分上漲到了今年年初的3角5分,漲幅有限,煤價與電價的倒掛,是造成火電企業虧損最根本的原因。而由于山西省相對于臨近的其他省份而言,電價依然偏低,在煤炭市場上不具備價格的優勢,山西省的電煤還要大量的運往外省。
作為國電長治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盧彬告訴記者,因為毗鄰河南、河北,如果再遠一點的話,它的煤源也是覆蓋到山東了,作為周邊這幾個省份的電價都高于山西省,目前為止,由于河南、河北和山東的電價遠遠地高于山西省的電價,在煤炭采購分析是優于山西省的這些火力發電企業的。所以說造成山西的火力發電企業沒煤可買、無電可發。
就這樣,原本的坑口電廠現在已經毫無優勢而言,業內的很人更是將坑口電廠改為了坑死電廠。
山西大唐國際運城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濟師姜喜說,目前來說,坑口電站的煤和非坑口電站火車直達它用的煤都從市場走,都是走的市場煤價。這樣的話,煤價的優勢就不存在了,就無所謂坑口電站的優勢了。就說是坑口電站是“坑死”電站這個說法是有的,
正是在多方壓力的積壓之下,山西省中南部的電廠都是出于喪失造血功能、資金鏈斷裂的惡性循環之中,可是即使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仍然還有新的火電廠要跳入這個泥潭。
國電長治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彬說,我們168一號機是10月6號過的168,長治供熱是在11月15號,到目前發電量是完成了1億9千多。目前應該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從企業剛投產兩個月,我們已經虧損4千多萬了。
長治熱電廠是今年10月6日剛剛投產的新電廠,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已經虧損了4000萬元,全年的虧損預計是在7000萬元,這也讓原本就緊張的電煤市場更加的吃緊。
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李建偉說,五大發電集團從2004、2005年那個時候擴張速度非常快,廠分家之前,我們全省的火電總裝機是3.5億個,短短的幾年,我們現在裝機就擴大到了9.6個億了。這是歷史上沒有的。五大發電集團咱們中國都在鼓勵做大做強,都在爭著做大做強,而我們國家的政策實際鼓勵是在鼓勵做大,而不是鼓勵既做大,又做強。
從3.5億的裝機在短短換的幾年時間就擴大到了9.6億,相互之間慘烈的競爭也是造成火電企業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探索如何防治電廠虧損舉措
煤價居高不下,電廠越發電越虧損,今年的煤電矛盾呈現比往年更為尖銳的態勢。為緩解今年以來因煤電矛盾導致的電力持續短缺局面,發改委“限煤價漲電價”,希望用調控的力量緩解煤電矛盾。但實際上,漲價并不是解決電力企業虧損的最終辦法。
自2011年12月1日起,全國銷售電價每千瓦時平均提高約3分錢,這對于這些生活水深火熱之中的火電企業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漳澤電力河津發電分公司總經理李艷慶說,這次調價以后對于像我們河津發電公司這種設備比較優良的企業來講,對于改善我們的經營環境仍然是非常及時的。資金壓力現在還起不到緩解作用,只是說我未來的運行狀況會發生相對比較好的改變。但是當前的資金壓力因為十年前形成的虧損的漏洞,仍然無法填補。
電價的調整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最為現實的好處就是每發一度電可以少虧損3分錢,可是依然無法彌補歷史上造成的虧損,企業依舊沒有造血功能。實際上電價跟煤價就跟不上,但是電價跟上了以后,在沒有跟到位的情況下,煤價它一看電價漲了,它仍然也要漲。所以煤電這樣一直漲下去,對解決火電廠根本性的問題,目前我們仍然看不到希望。
針對當前山西省部分火力發電企業的生產經營困境,除已經采取的調電價措施外,山西省政府方面決定從資金和煤源上給予政策扶持,10億元財政借款和1000萬噸重點合同電煤供應,這些辦法也只能是暫時緩解火電企業現在生存狀態,很多業內的專家都表達了各自不同的觀點。
國電長治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彬說,作為我們認為一個發電企業能夠正常運轉的話,也許在這種煤炭形式上下浮動比較大的情況下,應該說煤價一路在飆升。在這種情況下,有個四定,這四定就是說一個是定礦、定價、定址、定量。也就是說給我們一定的口糧,在有關政府的監督下,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
作為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副會長李建偉告訴記者,對于火電企業的困難作為國家層面來說國家發改委,像2008年就像火電企業和供電企業進行過補貼,所以說每電鏈路不是唯一的辦法。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給發電企業測算零利潤,按零利潤競價上網的方式來解決。還可以降低稅收,等等方法都可以。
隨著冬季取暖用電高峰來臨,全國電力緊張形勢日趨嚴峻。記者在走訪的這些火電企業的生存狀態,也像現在的天氣一樣,想盡各種辦法苦苦支撐,舉步維艱。
國電長治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彬說,我看不到什么希望,因為作為我買賣來說,首先是要預付的。政府力度的加大、監管加大,或者一些政策支持,這些是我們唯一能夠企盼的。在市場煤計劃這種前提下,如何正確處理電和煤的矛盾,我覺得應該在國家這個層面應該關注的。
半小時觀察:
煤電之爭由來已久,在市場煤和計劃電的體制之下,二者很難達成共同的利益訴求。即使越來越多的煤礦收歸國有,煤電企業之間也是各有各的算盤,每年的煤炭訂貨會煤電雙方爭吵激烈,可以說硝煙彌漫。年年協商、年年電荒造成了一方面電力吃緊、另一方面電廠卻大規模停產限電的怪現狀。在目前電價體制改革尚未到位、競爭性電力市場尚未建立的條件下,“限煤價漲電價”成為短期內解決煤電矛盾的非常手段,但同時也讓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雙方都在帶著鐐銬跳舞,既談不上經濟效益,也談不上社會效益。從長遠看,打破“電荒”困局的最終指向是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政府讓位給市場,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