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地質找礦優秀單位湖南地勘局四一六隊
來源:國土資源部|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為繼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山模式之后,全國又一個以探索地質找礦新機制推動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的成功典型,湖南錫田模式的出現,使承擔錫田找礦項目的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六隊迅速走…
作為繼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山模式”之后,全國又一個以探索地質找礦新機制推動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的成功典型,湖南“錫田模式”的出現,使承擔錫田找礦項目的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六隊迅速走紅,成為全國地勘界備受矚目的一顆新星,先后被評為湖南省文明單位、全國地質找礦優秀單位。
成功并非偶然,“錫田模式”的形成,反映了四一六隊這一戰斗集體幾十年來高舉地質大旗,在地質找礦的道路上,風雨兼程、拼搏進取,不斷探索、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
找礦成果是最大的褒獎
2006年,湖南省地勘局原四一六隊和原水文一隊強強聯合,組成新的四一六隊,以發揮兩隊技術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一六隊現有職工1667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13人,其中137人擁有高級職稱。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該隊主要承擔湖南省湘東地區地質找礦及省內水工環地質調查與評價等任務,累計探明資源量煤炭3.5億噸、鉛鋅30萬噸、螢石1000萬噸、鐵礦500萬噸、優質高嶺土9388萬噸、鎢錫30萬噸,探明大型以上礦床4處、中型11處;完成1∶20萬湖南省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湖南省紅層地下水區域水文地質普查、1∶100萬湖南省礦泉水資源調查、1∶50萬湖南省地質災害調查、1∶50萬湖南省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等多個水工環項目。
四一六隊地質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得到了各界的認可與肯定,該隊先后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項,獲部、省級找礦成果一、二、三、四等獎28項,有著“虎踞湘東”的美譽,為地質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地質事業的新發展奠定了隊伍基礎。
新機制帶來地質找礦新生機
上世紀90年代,四一六隊經歷了二次創業的嚴峻考驗。面對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國家地質找礦任務銳減,開拓市場面臨種種艱辛,加之新型管理方式經驗不足等原因,四一六隊一度陷入低谷。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2003年新領導班子上任后,四一六隊抓住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的有利時機,迅速調整內部產業結構,確定地質勘查為主導產業。在積極爭取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同時,以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為紐帶,拉動商業性地質勘查跟進,努力實現公益性地質和商業地質兩條腿走路,形成“多方聯動、公商協同”的找礦新機制。
在隊長張國華的帶領下,四一六隊大力引進、培養人才,增置地質鉆探設備,舉辦地質技術培訓,開展找礦科技攻關,特別是湖南錫田鎢錫鉛鋅多金屬勘查項目,以大比例地質和物化探測量為主要手段,進行工程揭露和控制,對具有遠景的錫、鉛、鋅礦化集中區進行調查評價。目前,錫田礦區已探獲資源量32.5萬噸,經濟價值達500億元,成為株洲乃至全省硬質合金、鎢銅材料工業重要的配套資源基地。
短短幾年時間,四一六隊的地質項目規模實現了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的重大突破,其承擔的“湖南錫田鎢錫鉛鋅多金屬勘查”作為試驗樣板,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向全國推廣“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統一部署,有序推進;礦權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贏”的“錫田模式”,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績的背后是全隊干部職工付出的諸多心血和汗水。2008年冰災期間,張國華在商談礦業權合作開發項目途中,不慎滑倒,右髂臼骨裂,留下了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劇痛的后遺癥;大隊黨委書記鄧坤江不辭辛勞,經常深入茶陵野外一線協助解決具體問題;2011年11月4日,副隊長兼總工程師因工作勞累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更多的地質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常年風餐露宿、無怨無悔地堅持在野外找礦一線,堅守“三光榮”精神,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不斷發展不斷突破不斷超越
“不斷發展,不斷突破,不斷超越”,是四一六隊地質工作追求的目標。為全面貫徹落實地勘局黨組提出的“地質工作立局”的工作思路,四一六隊始終堅持“大地質、大發展、大服務”的工作理念,實施科技興隊戰略,抓基礎工作和資質建設,目前已擁有固體礦勘查甲級資質、液體礦產勘查甲級資質、水工環地質調查甲級資質、地質鉆探甲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地質試驗測試乙級資質等。
四一六隊堅持公益性地質和商業性地質相結合,今年承擔國家級調查項目3個、新立省級(含市級)兩權價款項目6個,顯示了強勁的地質找礦技術優勢和實力;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如火如荼,2011年簽訂合同金額達3400多萬元,湖南省內外10余個地區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商業性礦產勘查、水工環勘察、地災評估,鐵路地調及各類報告編制、長昆特運專線湘江特大橋勘察等項目,都包含著四一六隊干部職工的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
近年來,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要求,四一六隊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與柬埔寨合作勘察項目、贊比亞礦區評價項目的地質工作,已發現多條金、銅、鉛鋅等多金屬礦脈。
四一六隊輝煌的地質找礦業績、強大的地質工作綜合實力、優良的隊風和員工精神,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譽。該隊成為湖南省地勘局最具發展實力的單位之一,先后被評為湖南省文明單位、全國地質找礦優秀單位。
成功并非偶然,“錫田模式”的形成,反映了四一六隊這一戰斗集體幾十年來高舉地質大旗,在地質找礦的道路上,風雨兼程、拼搏進取,不斷探索、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
找礦成果是最大的褒獎
2006年,湖南省地勘局原四一六隊和原水文一隊強強聯合,組成新的四一六隊,以發揮兩隊技術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一六隊現有職工1667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13人,其中137人擁有高級職稱。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該隊主要承擔湖南省湘東地區地質找礦及省內水工環地質調查與評價等任務,累計探明資源量煤炭3.5億噸、鉛鋅30萬噸、螢石1000萬噸、鐵礦500萬噸、優質高嶺土9388萬噸、鎢錫30萬噸,探明大型以上礦床4處、中型11處;完成1∶20萬湖南省區域水文地質普查、湖南省紅層地下水區域水文地質普查、1∶100萬湖南省礦泉水資源調查、1∶50萬湖南省地質災害調查、1∶50萬湖南省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等多個水工環項目。
四一六隊地質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得到了各界的認可與肯定,該隊先后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項,獲部、省級找礦成果一、二、三、四等獎28項,有著“虎踞湘東”的美譽,為地質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地質事業的新發展奠定了隊伍基礎。
新機制帶來地質找礦新生機
上世紀90年代,四一六隊經歷了二次創業的嚴峻考驗。面對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國家地質找礦任務銳減,開拓市場面臨種種艱辛,加之新型管理方式經驗不足等原因,四一六隊一度陷入低谷。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2003年新領導班子上任后,四一六隊抓住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的有利時機,迅速調整內部產業結構,確定地質勘查為主導產業。在積極爭取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同時,以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為紐帶,拉動商業性地質勘查跟進,努力實現公益性地質和商業地質兩條腿走路,形成“多方聯動、公商協同”的找礦新機制。
在隊長張國華的帶領下,四一六隊大力引進、培養人才,增置地質鉆探設備,舉辦地質技術培訓,開展找礦科技攻關,特別是湖南錫田鎢錫鉛鋅多金屬勘查項目,以大比例地質和物化探測量為主要手段,進行工程揭露和控制,對具有遠景的錫、鉛、鋅礦化集中區進行調查評價。目前,錫田礦區已探獲資源量32.5萬噸,經濟價值達500億元,成為株洲乃至全省硬質合金、鎢銅材料工業重要的配套資源基地。
短短幾年時間,四一六隊的地質項目規模實現了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的重大突破,其承擔的“湖南錫田鎢錫鉛鋅多金屬勘查”作為試驗樣板,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向全國推廣“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統一部署,有序推進;礦權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贏”的“錫田模式”,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績的背后是全隊干部職工付出的諸多心血和汗水。2008年冰災期間,張國華在商談礦業權合作開發項目途中,不慎滑倒,右髂臼骨裂,留下了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劇痛的后遺癥;大隊黨委書記鄧坤江不辭辛勞,經常深入茶陵野外一線協助解決具體問題;2011年11月4日,副隊長兼總工程師因工作勞累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更多的地質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常年風餐露宿、無怨無悔地堅持在野外找礦一線,堅守“三光榮”精神,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不斷發展不斷突破不斷超越
“不斷發展,不斷突破,不斷超越”,是四一六隊地質工作追求的目標。為全面貫徹落實地勘局黨組提出的“地質工作立局”的工作思路,四一六隊始終堅持“大地質、大發展、大服務”的工作理念,實施科技興隊戰略,抓基礎工作和資質建設,目前已擁有固體礦勘查甲級資質、液體礦產勘查甲級資質、水工環地質調查甲級資質、地質鉆探甲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地質試驗測試乙級資質等。
四一六隊堅持公益性地質和商業性地質相結合,今年承擔國家級調查項目3個、新立省級(含市級)兩權價款項目6個,顯示了強勁的地質找礦技術優勢和實力;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如火如荼,2011年簽訂合同金額達3400多萬元,湖南省內外10余個地區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商業性礦產勘查、水工環勘察、地災評估,鐵路地調及各類報告編制、長昆特運專線湘江特大橋勘察等項目,都包含著四一六隊干部職工的辛勤汗水和無私奉獻。
近年來,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要求,四一六隊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與柬埔寨合作勘察項目、贊比亞礦區評價項目的地質工作,已發現多條金、銅、鉛鋅等多金屬礦脈。
四一六隊輝煌的地質找礦業績、強大的地質工作綜合實力、優良的隊風和員工精神,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贊譽。該隊成為湖南省地勘局最具發展實力的單位之一,先后被評為湖南省文明單位、全國地質找礦優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