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鋼求解可持續發展“方程式”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前不久,國家環保部發布《2010年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揭曉,鋼城馬鞍山市再次名列安徽省第一。多年來,馬鋼集團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
前不久,國家環保部發布《2010年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結果揭曉,“鋼城”馬鞍山市再次名列安徽省第一。
多年來,馬鋼集團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始終將“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馬鋼”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把防治水、氣、固廢等污染作為重中之重,始終堅定不移地大力推廣環保與節能降耗技術、提高資源與能源的利用效率,著力開發綠色產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環境績效顯著提升。
綠色制造助力“漂亮反擊”
2011年7月,世界貿易組織(WTO作出裁決,認為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碳鋼緊固件實施的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這是中國在WTO勝訴歐盟第一案。在這場漂亮的“反擊戰”中,馬鋼生產的非調質冷鐓鋼成為中方在此案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該產品除了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外,還有馬鋼制造的冷鐓鋼帶來的“綠色成本”優勢。由馬鋼自主開發的中碳冷鐓鋼線材,具有強度好、硬度低、節能環保優越的特點,可以免去球化退火,避免了球化退火和調質處理耗能、耗時、污染環境現象的發生,每噸最多可為緊固件生產企業降低生產成本800元,同時每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千克。
既降低了產品成本,又提升了節能減排的水平。綠色制造在增強馬鋼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時,這也成為馬鋼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源動力”。馬鋼新建、擴建項目的環保投資比例一般不得低于5%,堅持環保設施和生產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使用。為保證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并不斷提高運行效果,馬鋼每年投入資金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和老污染源治理,“十五”、“十一五”累計投入50多億元環保資金,專項用于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治理。
投入“真金白銀”,換來碧水藍天。據統計,通過大力推廣利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如焦化廢水處理改造、干法熄焦、煤氣綜合發電技術、電除塵改袋除塵、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加大對老污染源的治理等措施,使馬鋼能耗、環境等指標取得了巨大進步,2011年1月~11月份噸鋼污水排放量1.91m3,噸鋼煙粉塵排放量0.95kg,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1.61kg,噸鋼COD(化學需氧量排放0.088kg,均符合主要污染物產排污強度要求。截至2011年底,馬鋼綠地面積為1543.45萬平方米,綠地率為44.03%。
技術創新打造“綠色引擎”
前不久,為期8天的馬鋼煤焦化公司苯加氫工程萃取蒸餾單元聯動試車圓滿結束。苯加氫工程萃取蒸餾單元聯動試車是整個苯加氫工程正常投入使用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苯加氫工程最大的亮點就是節能減排。”馬鋼煤焦化公司精制分廠廠長馬克任介紹說,馬鋼苯加氫工程總投資約為3.2億元,設計能力為年處理8萬噸輕苯,采用了完全國產化的低溫兩段加氫和環丁砜三苯萃取蒸餾工藝路線。“該工程投產后,在使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減輕了苯酸洗加工中的污染問題,從而可使工程的環境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大幅度降低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量。”
與此同時,該公司另一重點節能減排項目———馬鋼煤調濕工程也在穩步推進中。據介紹,馬鋼煤調濕項目是日本新能源及產業技術開發組織政府機構(NEDO與我國國家發改委共同選定的節能環保示范項目。據估算,馬鋼煤調濕項目折合年減排二氧化碳1.35萬噸。
這兩大重點工程只是馬鋼廣泛應用新工藝新技術促進節能環保工作的一個標簽。可以說,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在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自主創新,是馬鋼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突出特點。
在新區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馬鋼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配套項目的建設,使新區能耗、污染物排放控制、資源綜合利用等環保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建成投產后的馬鋼新區是一座資源節約、清潔生產、高度環保的“綠色”鋼鐵工業基地。
“綠色”的不僅僅是馬鋼新區。在老廠區,馬鋼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完成了二鋼軋總廠的二次煙塵治理、三鋼軋1#~3#石灰窯治理、熱電燃煤鍋爐電除塵等項目的改造。
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馬鋼一直把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作為企業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重。“十一五”以來,馬鋼把防治水、氣、固廢等污染作為重中之重,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環境績效顯著提升。
雖然坐落在長江之濱,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馬鋼一直致力于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在馬鋼新區,建設期間就同步建成了污水處理站和熱軋排水回收處理站,實現了水循環利用和熱軋區域廢水零排放。截至2011年11月底,馬鋼股份公司噸鋼耗新水指標取得新突破,降至該公司歷史最低水平4.42m3。不僅減少排放,還能實現污水資源化,既實現污染物的源頭減量,又實現了污染物的再資源化,這就是循環經濟的魅力。
馬鋼新區每年要產生各類固體廢棄物近300萬噸,馬鋼依靠科技的進步,使各類固體廢棄物實現了再資源化。馬鋼運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淬渣技術,在新區建成了先進鋼渣在線處理系統,使新區每年產生的鋼渣有了利用的途徑。為了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冶金粉塵,馬鋼新區在國內引進新日鐵含鋅塵泥脫鋅技術,不僅無害化全部利用了新區高爐所產生的瓦斯泥,同時利用了新區3倍于瓦斯泥量的其他冶金工業塵灰,實現了鐵前系統有害元素的有效處理。截至2011年11月底,馬鋼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9.48%。
近年來,馬鋼投入大量資金,依靠先進技術和科技攻關手段,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焦爐煤氣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年自發電水平保持在67%以上,工業用水循環率由77.6%提高到95%以上;工業固廢、氣廢、冶廢清潔化利用也找到了很好出路,含鋅塵泥、氧化鐵皮、高爐渣,或作為造渣劑,或制成超細粉,或分選,全部變廢為寶,作為重要的生產原材料和磁性材料,“反哺”馬鋼工業生產。
工業企業推進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離不開制度保障。2006年,馬鋼股份公司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9年,馬鋼開始推進環境監督員制度。馬鋼將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要求與國家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在企業內有效結合,建立了企業內部可追溯到具體責任人的環境管理責任體系,同時在建設規劃中落實清潔生產要求,以污染物源頭減量為原則,將環保要求和目標落實到產品設計、技術研發、資源采購、物流運輸、生產控制和設備維護等環節,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
馬鋼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減排管理體制,保證了節能減排工作長期有效開展,近3年來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今天的馬鋼,已看不見天上的“黃龍”和地上的黃塵,廠區內鳥語花香、樹影婆娑、芳草茵茵,與鱗次櫛比的高大鋼結構廠房相映成趣。一座花園式工廠崛起于長江之濱。(來源:中國冶金報)
多年來,馬鋼集團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始終將“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馬鋼”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把防治水、氣、固廢等污染作為重中之重,始終堅定不移地大力推廣環保與節能降耗技術、提高資源與能源的利用效率,著力開發綠色產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環境績效顯著提升。
綠色制造助力“漂亮反擊”
2011年7月,世界貿易組織(WTO作出裁決,認為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碳鋼緊固件實施的反傾銷措施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這是中國在WTO勝訴歐盟第一案。在這場漂亮的“反擊戰”中,馬鋼生產的非調質冷鐓鋼成為中方在此案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該產品除了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外,還有馬鋼制造的冷鐓鋼帶來的“綠色成本”優勢。由馬鋼自主開發的中碳冷鐓鋼線材,具有強度好、硬度低、節能環保優越的特點,可以免去球化退火,避免了球化退火和調質處理耗能、耗時、污染環境現象的發生,每噸最多可為緊固件生產企業降低生產成本800元,同時每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千克。
既降低了產品成本,又提升了節能減排的水平。綠色制造在增強馬鋼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時,這也成為馬鋼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源動力”。馬鋼新建、擴建項目的環保投資比例一般不得低于5%,堅持環保設施和生產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使用。為保證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并不斷提高運行效果,馬鋼每年投入資金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和老污染源治理,“十五”、“十一五”累計投入50多億元環保資金,專項用于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治理。
投入“真金白銀”,換來碧水藍天。據統計,通過大力推廣利用節能減排新技術,如焦化廢水處理改造、干法熄焦、煤氣綜合發電技術、電除塵改袋除塵、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加大對老污染源的治理等措施,使馬鋼能耗、環境等指標取得了巨大進步,2011年1月~11月份噸鋼污水排放量1.91m3,噸鋼煙粉塵排放量0.95kg,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1.61kg,噸鋼COD(化學需氧量排放0.088kg,均符合主要污染物產排污強度要求。截至2011年底,馬鋼綠地面積為1543.45萬平方米,綠地率為44.03%。
技術創新打造“綠色引擎”
前不久,為期8天的馬鋼煤焦化公司苯加氫工程萃取蒸餾單元聯動試車圓滿結束。苯加氫工程萃取蒸餾單元聯動試車是整個苯加氫工程正常投入使用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苯加氫工程最大的亮點就是節能減排。”馬鋼煤焦化公司精制分廠廠長馬克任介紹說,馬鋼苯加氫工程總投資約為3.2億元,設計能力為年處理8萬噸輕苯,采用了完全國產化的低溫兩段加氫和環丁砜三苯萃取蒸餾工藝路線。“該工程投產后,在使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減輕了苯酸洗加工中的污染問題,從而可使工程的環境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大幅度降低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量。”
與此同時,該公司另一重點節能減排項目———馬鋼煤調濕工程也在穩步推進中。據介紹,馬鋼煤調濕項目是日本新能源及產業技術開發組織政府機構(NEDO與我國國家發改委共同選定的節能環保示范項目。據估算,馬鋼煤調濕項目折合年減排二氧化碳1.35萬噸。
這兩大重點工程只是馬鋼廣泛應用新工藝新技術促進節能環保工作的一個標簽。可以說,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在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自主創新,是馬鋼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突出特點。
在新區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馬鋼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配套項目的建設,使新區能耗、污染物排放控制、資源綜合利用等環保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建成投產后的馬鋼新區是一座資源節約、清潔生產、高度環保的“綠色”鋼鐵工業基地。
“綠色”的不僅僅是馬鋼新區。在老廠區,馬鋼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完成了二鋼軋總廠的二次煙塵治理、三鋼軋1#~3#石灰窯治理、熱電燃煤鍋爐電除塵等項目的改造。
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馬鋼一直把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作為企業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重。“十一五”以來,馬鋼把防治水、氣、固廢等污染作為重中之重,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環境績效顯著提升。
雖然坐落在長江之濱,擁有充沛的水資源,但馬鋼一直致力于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在馬鋼新區,建設期間就同步建成了污水處理站和熱軋排水回收處理站,實現了水循環利用和熱軋區域廢水零排放。截至2011年11月底,馬鋼股份公司噸鋼耗新水指標取得新突破,降至該公司歷史最低水平4.42m3。不僅減少排放,還能實現污水資源化,既實現污染物的源頭減量,又實現了污染物的再資源化,這就是循環經濟的魅力。
馬鋼新區每年要產生各類固體廢棄物近300萬噸,馬鋼依靠科技的進步,使各類固體廢棄物實現了再資源化。馬鋼運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淬渣技術,在新區建成了先進鋼渣在線處理系統,使新區每年產生的鋼渣有了利用的途徑。為了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冶金粉塵,馬鋼新區在國內引進新日鐵含鋅塵泥脫鋅技術,不僅無害化全部利用了新區高爐所產生的瓦斯泥,同時利用了新區3倍于瓦斯泥量的其他冶金工業塵灰,實現了鐵前系統有害元素的有效處理。截至2011年11月底,馬鋼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9.48%。
近年來,馬鋼投入大量資金,依靠先進技術和科技攻關手段,高爐煤氣、轉爐煤氣、焦爐煤氣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年自發電水平保持在67%以上,工業用水循環率由77.6%提高到95%以上;工業固廢、氣廢、冶廢清潔化利用也找到了很好出路,含鋅塵泥、氧化鐵皮、高爐渣,或作為造渣劑,或制成超細粉,或分選,全部變廢為寶,作為重要的生產原材料和磁性材料,“反哺”馬鋼工業生產。
工業企業推進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離不開制度保障。2006年,馬鋼股份公司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9年,馬鋼開始推進環境監督員制度。馬鋼將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要求與國家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在企業內有效結合,建立了企業內部可追溯到具體責任人的環境管理責任體系,同時在建設規劃中落實清潔生產要求,以污染物源頭減量為原則,將環保要求和目標落實到產品設計、技術研發、資源采購、物流運輸、生產控制和設備維護等環節,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
馬鋼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節能減排管理體制,保證了節能減排工作長期有效開展,近3年來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今天的馬鋼,已看不見天上的“黃龍”和地上的黃塵,廠區內鳥語花香、樹影婆娑、芳草茵茵,與鱗次櫛比的高大鋼結構廠房相映成趣。一座花園式工廠崛起于長江之濱。(來源:中國冶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