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源競爭格局初成 管網改革待提速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去年12月26日,備受關注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開始在廣東、廣西試點。新機制核心是將現行成本加成定價方式改為市場凈回值方式,以可替代能源價格計算出計價基準點,再加上管道運輸費用得出省一…
去年12月26日,備受關注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開始在廣東、廣西試點。新機制核心是將現行成本加成定價方式改為市場凈回值方式,以可替代能源價格計算出計價基準點,再加上管道運輸費用得出省一級門站價格。
以廣東為例,新機制實施以后,無論是中石油西二線的進口氣、中石化四川的內陸氣,還是中海油的海氣,進入到廣東門站的價格都將統一為2.74元/立方米。
在新機制激勵下,三大公司為保持利潤,不得不努力尋找更便宜的氣源,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這種由正推變倒推的定價機制改革,最終在天然氣上游資源市場引入競爭機制,使下游消費者獲益。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廣東省調研時了解到,業內對新機制在上游市場引入的競爭持積極態度。但由于中游的管網壟斷,上游天然氣資源可能無法完全按市場規律在下游充分流動,這不但有礙上游競爭的形成,更在傳遞過程中不利于下游分享上游競爭帶來的低價天然氣。業內人士和專家建議,進一步打破天然氣管網壟斷是氣價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在中游沒有真正獨立的管網公司,天然氣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
燃氣電廠的苦惱
“中海油這條管網在門前已鋪了6年,但現在我們還要用槽車進口天然氣發電。”能就近使用中海油管網天然氣是深南電中山電力公司副總理趙順成(化名)的一個心愿。
在中山,中海油將大部分管網天然氣提供給另一家電廠——嘉明電廠。原因很簡單,該電廠由中海油氣電集團持股52.7%控股經營。
目前,中海油在廣東已建成廣東大鵬LNG接收站,珠海LNG接收站也在建設之中。此外,中海油深圳LNG項目將于“十二五”早期建成。中海油還控股珠海到中山跨市天然氣管網,該管網總長110.68公里,年輸氣能力15億立方米。
早在2004年,中海油與中山公用分別出資75%與25%,壟斷中山市天然氣管網與銷售。中海油氣電集團網站顯示,廣東揭陽城市天然氣管網也由中海油控股,中海油在惠州還有一家控股天然氣電廠。
“氣源和管網同時被一家公司壟斷,在天然氣分配上,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中石油西二線天然氣想在省內暢通無阻,必然要面對中海油既有管網壟斷的阻力。”有業內人士擔心。
“對我們而言,價格是次要的,關鍵是能不能用上西二線的氣。除中山外,市管網控股權屬于中海油的還有幾家,要解決類似問題,關鍵是優化管網股權結構,按照資源供給比例,進行管網股權多元化改革。”趙順成擔心,在資源緊張情況下,中海油連自產天然氣都不愿對外供給,更別說以后通過它的管網用上中石油西二線天然氣了。
但股權多元化真能解決問題嗎?趙順成所說的管網股權多元化改革,實際早已在廣東省一級層面展開,但實際運行情況不盡如人意。
2008年3月21日,廣東省按照中海油40%、中石化和省粵電集團各30%的持股比例,組建廣東省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負責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管理和運營。其目標是,到2020年,新建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超過3000公里,形成覆蓋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天然氣輸送網絡,年輸氣能力達600億立方米。氣源方面,省管網公司將接收中石油西二線、中石化川氣入粵及中海油LNG等9個氣源的天然氣。
該管網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當時的原則是“全省一張網,總買總賣”。提出這一目標的初衷在于避免三大石油公司重復建設管網,避免誰有資源誰說了算,保證不同來源的天然氣在廣東省內公平分配。
然而,隨著中石油加入,省內天然氣公平分配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連省管網公司內部兩大股東中海油與中石化,都開始埋怨受到另一股東中石油的不公平待遇。
博弈料加劇
2007年底,300億立方米的進口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合同剛簽字,中石油全長8704公里的西氣東輸二線就已動工。到2011年底,年輸氣量100億立方米的廣東支線,已開始向廣州送氣。
資源就是實力,有了更大話語權的中石油,在這時選擇接受廣東省政府邀請,加入省管網公司。
在2011年底頒布的《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運營模式方案》中,新的省管網公司股權比例變更為粵電集團、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分別持股28%、26%、23%、23%,打破了中海油一股獨大的局面。方案還為今后按實力排座次立下了規矩:按照股東的天然氣資源量,每五年調整一次股權結構。
“中石油不可能賣氣給中海油股權獨大的省管網公司,讓中海油賺下游的錢,它參股進入是必然的。”一位省管網內部人士表示。
中石油加入省管網公司之始,就對“總買總賣”原則提出異議,提出“代輸”的分配方案。所謂代輸,是指省管網公司按照氣源供應方或用戶要求,提供代輸服務,省管網公司僅收取管輸費。但據省管網內部人士反映,這個看似市場化的輸配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
“在輸往廣東的天然氣中,有很大一部分分配給了與中石油有關聯的昆侖燃氣等企業,而作為省會城市的廣州,只能從西二線拿到很少的天然氣,這顯然有失公平。”該人士表示。
據該人士透露,現在情況是,很多已與省管網公司建成配套管網的企業無法用上西二線天然氣,而不具備接氣條件的公司,因為與中石油的關系卻被預留了氣源。
“正是因為代輸,這些企業可以直接繞過省管網公司,與中石油商談購買合同,中石油以看似市場化的手段,最終達到了壟斷市場的目的。”該人士說,雖然中石油已加入省管網公司,但它還在省內加緊建構自己的管網體系。“西二線從韶關到深圳,西三線從汕頭到東莞,這基本上與省管網三期工程重復。這樣一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這個管網十字架基本上覆蓋了廣東最為發達的地區,將來中石油可以撇開省管網公司直接對接終端市場。”該人士說。
因為氣源和管網掌握在中海油手里,中山電力受到中海油的“不公平”待遇,同樣因為氣源和管網掌握在中石油手里,中海油和中石化又受到了中石油的“不公平”待遇。
但這種旨在利用自身資源和渠道優勢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舉動,在廣東只是剛剛開始而已。隨著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廣東省內氣源的增加,未來這一競爭局面將更加激烈,也將使廣東省內的管網改革變得更加復雜。
據中石化和中海油內部人士介紹,到2015年,中石化新疆和四川的天然氣將會進入廣東,隨之而來的是中石化的天然氣管網。中海油方面,利用早期的廣東大鵬LNG接收站,中海油已在廣東省內建設了385公里的管網。
2013年,中海油南海天然氣將登陸廣東市場?梢韵胂螅涔芫W建設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再加上周邊省份的LNG氣源,到“十二五”末期,廣東將形成中石油西二線、中石化川氣、中海油海氣等多氣源競爭的局面。
新壟斷者出現?
業內人士感嘆,廣東天然氣市場化程度最高,但這也意味著廣東的競爭更加激烈。在與中石油抗衡中盡顯弱勢的省管網公司,在地方燃氣公司眼中,卻又成為了一個新的壟斷者:一個為破解壟斷而出現的壟斷者。
去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一紙通知,將西氣東輸二線廣東天然氣門站價格定為2.74元/立方米,這個價格讓珠三角不少燃氣電廠的老總們心中暗喜。
因為目前珠三角大多數燃氣電廠的平均燃料價格在4.5-4.8元/立方米之間,2.74元的門站價格意味著,只要西二線廣東門站到電廠之間的管輸費不超過1元,這些電廠未來就可以用到更加便宜的天然氣。
但與喜悅相比,老總們更多的是擔心。
“2.74元是中石油與省管網公司的結算價,但省管網公司與城市燃氣公司的結算價怎么定?這直接關系到下游廠家的利潤。”廣東省油氣商會會長吳清標問道。
以廣州南沙發展燃氣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位于廣州南沙區,來自中亞的進口天然氣從土庫曼斯坦到南沙公司,首先要從霍爾果斯邊境到從化市鰲頭鎮,形成廣東省門站價,這個價格是2.74元/立方米。從廣東省門站經過省天然氣管網輸送,將來還要形成一個廣州市門站價格,在廣州市經過廣州燃氣集團管網輸送后,才能形成南沙區的門站價格。
“即便2.74元/立方米的西二線氣價較現在的海上LNG便宜,但是省內與市內管輸費如何核定,省管網公司內部收益率如何計算,將直接決定區域燃氣公司終端售價和利潤。”南沙燃氣經營部經理陳銳垣說。
南沙燃氣的這種擔心情緒,目前普遍存在于廣東省內的燃氣公司之間。圍繞著如何確定內部收益率,廣東省管網公司與城市燃氣公司之間,城市燃氣公司與區域燃氣公司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博弈。
按照目前天然氣定價機制,確定省管網收費標準的權力在廣東省物價局。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省物價局尚未就省管網內部收益率做出明確規定,但坊間流傳的8%的內部收益率已被諸多公司認為過高。
華南理工大學天然氣利用研究中心主任華賁擔心,目前省管網公司希望以凈資產而非總資產計算內部收益率,有侵蝕城市燃氣公司利潤的傾向。“到2015年引入400億立方米天然氣,除帶動幾萬億元的下游產業外,還實現能源結構調整,這是廣東省的最大利益。不能因為一家公司的利潤,而影響了這一進程。”
專家呼吁“廠網分開”
中海油對中山天然氣市場的壟斷,中石油對西二線沿線市場的壟斷,省管網公司為了破解壟斷而帶來的新壟斷,目的都是為獲得終端燃氣市場控制權,其手段基本相同:即通過壟斷管網達到上述目的。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守海認為,現在天然氣市場核心問題是,石油公司借長輸管網控制整個市場,造成氣源單一、上游主體單一;到中游環節,又通過控股省級和市級管網來加劇這種壟斷,這實際上阻礙天然氣價改最終目標——實現競爭天然氣市場。
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天然氣價格改革通知稱,此次價改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網運輸價格進行管理。顯然,發改委主導的天然氣價改的最終目標是“兩頭放開,管住中間”。
目前正在粵桂兩地試點的新機制,將現行成本加成的定價方式改為市場凈回值方式,以可替代能源價格計算出計價基準點,再加上管輸費用得出省一級門站價格。新機制實施以后,進入廣東省門站的天然氣,無論是中石油西二線的進口氣、中石化四川的內陸氣,還是中海油的海氣,到了廣東享受的結算價都是2.74元/立方米。
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新機制帶來的上游競爭無疑是一大進步。但中游的管網壟斷,使上游天然氣資源無法按照市場規律在下游充分流動,這不但阻礙上游競爭機制形成,更在傳遞過程中阻礙下游分享上游競爭帶來的低價天然氣。因此,打破管輸壟斷是氣價改革深化的保證,沒有獨立的管網公司,天然氣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
在華賁看來,未來中國天然氣將會形成內陸氣、進口氣、非常規天然氣等多種氣源供應局面。相應的,各個地域廣泛分布的市場會有針對不同氣源的市場需求,這種局面,迫切要求建立全國天然氣“一張網”,以及通暢、便捷的上下游交易機制。
他建議,應當借鑒當年電力系統“廠網分開”經驗,組建與天然氣開發商分開的獨立企業:國家天然氣管網公司,實施全國統一干線管網。應該吸取電網公司壟斷的教訓,天然氣管網公司應當只是交易平臺而不是購銷中間商,只收取輸氣費用。
中金公司分析師關濱認為,管網開放可使民營和外資開發的非常規天然氣更早進入市場。以北美和英國經驗為例,開放天然氣行業上游勘探業務,形成眾多生產商之間的競爭,從而形成市場化的井口價格。開放中游管網建設和運營,實現眾多管網公司之間及不同氣源之間的競爭定價。
“石油公司掌控上游資源和中游長輸管網的同時,還通過控股參股方式控制下游管網,在這種比電網壟斷還要嚴重的體制里,在氣源分配上很難做到完全公正。”華賁表示。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廣東省成立了省管網公司,并采取代輸的市場化手段,以圖化解氣源壟斷方的壟斷。但在省內天然氣供小于求的整體情況下,同時掌握氣源和管網的石油公司,仍可通過代輸來實現有利于自己的分配。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一方面要加大上游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另一方面積極鼓勵拓展多種氣源,最終形成供大于求的天然氣供應市場,因為只有供大于求的市場才可能是一個真正的競爭市場。在此之前,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天然氣管網有關管理辦法,規范管網建設、管理和運營。
對省一級管網公司,華賁認為,省管網公司定位不應是天然氣產業鏈上的一級運作平臺,而應成為一個微利的規劃監管機構,負責整個省內天然氣管網建設的規劃和監督管理。
“各省目前都在籌劃建立自己的省管網公司,如果定位不準,就不是一個好趨勢。”他建議,應該由省物價部門盡快界定省管網和城市管網的實際供氣成本,加上合理利潤計算出管輸費率,防止省管網公司因事實上的壟斷地位而產生的暴利傾向。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建議,政府要盡快制定天然氣管網運輸費用定價方法,對管輸價格要有統一的測算方式,明確有關測算參數,例如計算折舊年還貸年限以及投資回報等。
由于目前城市配氣費由地方政府監管,國家對各地配氣費的測算方法和相關參數沒有統一規定,各地配氣費水平差異很大,投資者回報率相差很多,因此,國家應加強對配氣費的監管,保證用戶和投資者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