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油企進口配額名存實亡
來源:北京商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原油與成品油進口總額不斷攀升的同時,民營油企的進口配額卻已經接近名存實亡,為此竭力打破原油、成品油進口壟斷再度成為全國工商聯在今年兩會上的重點提案。記者昨日獲悉,全國工商聯包括…
在原油與成品油進口總額不斷攀升的同時,民營油企的進口配額卻已經接近名存實亡,為此竭力打破原油、成品油進口壟斷再度成為全國工商聯在今年“兩會”上的重點提案。
記者昨日獲悉,全國工商聯包括《關于以放寬石油進口為突破口推進石油領域體制改革的建議》、《關于清理廢止相關文件規定改善石油行業民間資本投資環境的建議》在內的兩份提案將直指當前石油進口領域的頑疾,這已經是全國工商聯連續第三年“死磕”該問題。
名不副實的原油進口配額
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25378萬噸,同比增長6.0%,成品油進口4060萬噸,同比增長10.1%,在原油與成品油進口總額不斷攀升的同時,民營油企的進口配額卻已經接近名存實亡。
“雖然民營油企已獲得原油非國營進口資質和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但根據我國現行政策也很難進口到原油。”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綜合管理部部長林凌告訴記者,按規定,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產”證明,海關才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此外,進口原油后還需要返銷給兩大集團,銷售由其統一安排。
“一方面兩大集團基本不可能給系統外的煉油廠排產證明,另一方面非國營貿易進口的配額也并不是都由民營油企分享,有很多都是國企背景的民資股份公司拿走。”林凌告訴記者,全國工商聯此前調研發現,目前擁有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的企業中,國營背景的占半數以上,三大石油公司實際控制了95%以上的原油生產和進口。
不能進口汽柴油的成品油配額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發生在原油領域,在成品油供給上,獲得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的民營石油流通企業不能用配額進口汽油、柴油,只能用配額進口燃料油,由于沒有穩定的成品油供應保障,時常出現民營批發企業無油可批和民營加油站無油可加的情況。
“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民營企業成品油的總銷售額不到全國銷售額的30%。”在全國工商聯看來,石油領域對原油和成品油市場的壟斷經營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方面,幾大國有石油企業目標明顯,政治敏感度高,市場敏銳性和靈活性欠缺,不利于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有效控制進口成本和擴寬進口渠道;另一方面,幾大國有石油企業對國內市場的絕對控制,導致成品油市場緊張、競爭不充分、價格居高不下等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層面都有表現。
呼吁取消兩桶油“排產證”
在林凌看來,目前一批優秀民營煉油企業和石油流通企業在技術裝備和經營管理上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以煉化環節為例,經歷國家對小煉油廠大規模清理整頓后,符合產業政策和相關審批或核準程序而保留下來的民營大型煉油企業,在新建項目的規模、技術標準、質量水平和環保等級等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國有企業。
為此,全國工商聯建議,監管部門應以逐步放寬石油進口為突破口,推進石油體制改革: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取消非國營貿易企業進口原油需由中石油或中石化出具排產證明的有關規定,取消對成品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進口燃料油的審批限制,允許他們在配額內自行進口、供應國內石油企業,也可在石油交易市場上流通;另一方面拓寬原油進口主體,根據企業實力、原油加工能力、油品質量、節能減排等指標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民營煉油企業,賦予其原油自營進口權,用于保證本企業生產的原油供給。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國際油價2日大跌 下一篇:日本西班牙減少伊朗石油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