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議積極拓展金融服務“三農”空間
來源:期貨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要求,在兩會間隙,代表委員們在接受期貨日報記…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要求,在兩會間隙,代表委員們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經驗表明,除政策補貼、科技創新之外,完善農業金融服務體系也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健康監事長劉京生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的明確任務,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指明了發展目標,并將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國家糧食安全。
“盡管農業保險在分散農業風險、促進農業穩定持續發展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我國農業保險覆蓋面仍不高、可持續性不強、保障能力仍相對有限。”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保監局局長任建國表示,云南部分地區的旱情再次表明農業保險的重要性,應盡快頒布實施《農業保險條例》,我國使農業保險發展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全國人大代表、菱花集團董事長江保安建議,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由經濟作物逐步向大田作物延伸。同時進行農業保險補貼試點,有條件的地方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全額出資購買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是對農業生產所可能面臨的極端天氣風險進行管理的手段之一,也符合世貿組織允許各國支持農業的"綠箱"政策。”布瑞克咨詢首席分析師孫彤表示,當前全球各種突發的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愈發嚴重,除農業保險之外,農產品期貨、天氣期貨等金融衍生工具也是發達國家規避農業風險的利器。
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功能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歷史和國內的實踐經驗都表明,發端于農產品的期貨市場在服務“三農”方面大有可為。今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引導生產、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劉興強說,今年總理工作報告他最為關注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總理強調改革時,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近年來大商所總結“三農”服務經驗,在東北糧食主產區開展了“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免費對東北種糧農民、基層干部和現貨企業負責人開展培訓,使得農民對期貨更加了解,并且能運用到種植結構調整、賣糧時機選擇、規避市場風險等方面。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日前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由于引入了期貨工具,如今我國小麥主產區河南、河北,棉花主產區湖北、山東,稻谷主產區江蘇、湖南,白糖主產區廣西等地涌現出了多種行之有效的市場化的農業合作模式。“公司+農戶”、“訂單+期貨”等方式被廣泛推廣,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對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新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也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性,對未來價格的預測往往是政府的調控難點,而期貨價格又具有透明、公開的特點,跟蹤期貨市場價格信號調控能夠起到穩定農產品價格的作用。”有專家建議,在追蹤期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可通過收儲、拍賣的方式對農產品增收和減產引起的價格波動進行調控。農業部門也可以參考農產品期貨價格,引導農民加強糧食生產結構調整。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