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鎘污染只懲處兩家企業遭質疑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重金屬項目背后的利益博弈當廣西提高了警惕,加高了門檻,這些違規企業又要到哪里去?1月31日,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發生后的第16天,兇手才被明確指認。當日,廣西官方宣布,涉案企業是廣西金…
重金屬項目背后的利益博弈
“當廣西提高了警惕,加高了門檻,這些違規企業又要到哪里去?”
1月31日,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發生后的第16天,“兇手”才被明確指認。
當日,廣西官方宣布,涉案企業是廣西金河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河礦業”)和金城江鴻泉立德粉廠(下稱“立德粉廠”),涉嫌違法排污的7名相關責任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質疑和批評聲洶涌而來。
“為什么在事件爆發半個月之后才找到兇手?執法部門的辦事能力何在?”從事重金屬污染調研工作的中科院研究員張立偉(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認為,16天的“破案時間”,“顯示了地方政府的不作為。”
對此,涉案企業所在地——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環保局紀檢組組長藍群峰對《中國經濟周刊》感嘆說,“很委屈。”
違規排污的只有兩家企業?
藍群峰介紹說,自1月17日“事發”起,“河池保衛戰”就已經打響,廣西甚至啟動了突發環境事件Ⅱ級應急響應,用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飚的話來說,就是哪怕動用全世界的力量也要保證水源達標。
過年期間,河池市環保監察支隊還在對位于拉浪電站上游的多家排污企業進行檢查。“我們都沒有休息,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力求盡快找到排污的企業。”藍群峰說。但由于河池市屬采礦冶煉重地,涉及重金屬項目的企業眾多,僅挨家排查,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到2月9日,河池市已經排查涉重金屬企業和經營戶145家,其中,責令整改或關停取締11家,排查小企業、小作坊74個,原礦、礦渣堆放點90多個。”藍群峰解釋說,排查工作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心細,每一個角落都要檢查到,如果沒有調查組的介入,排查工作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涉案企業立德粉廠就是在大門緊鎖、佯裝停產的情況下,通過深挖渠排放含鎘工業污水的。“我們一直以為這個廠都停產倒閉了,后來翻墻進去,才挖出污染源。”藍群峰說。之所以進展緩慢,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手不足。據藍群峰介紹,僅金城江區轄區內就有冶煉企業20余家、采礦企業7家、選礦企業10余家。“但環保局監察大隊只有4個人,根本查不過來啊!”
但張立偉認為,上述理由“可能確實存在,但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地方政府到底想不想查?”他指出,另一個涉案企業——金河礦業屬廣西著名國有企業,曾獲得殊榮無數,“怎么可能長期違規排放而不被查出來?甚至在被懷疑的時候還敢出頭喊冤?”
金河礦業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是國有控股企業,注冊資本10.8億元,在崗員工3000多人,擁有固定資產總額7.58億元;2005年以來,曾被評為“廣西百強企業”、河池“十大強優企業”和“廣西誠信企業”等,是廣西第一批“循環經濟企業試點單位”。
“金河礦業回收鎘項目進行過報批,但還沒有申請驗收。而且經過篩查發現,其廢渣堆放場所未達到國家標準。”藍群峰說。
據參與事故處置的專家估算,此次鎘污染事件鎘泄漏量約20噸。“如此龐大的污染團出現,真的只是兩家企業違規排污的結果嗎?”曾在廣西調研長達三年的張立偉對于“徹查”結果深表懷疑,他認為,在兩家“落水”企業的背后,是無數還在“潛伏”的高危企業。“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金河礦業堆放的廢渣是兩萬余噸,含鎘量不足100公斤,立德粉廠的排污量也不足以超過一噸,剩下的鎘從而來?”
張立偉認為,“20噸的巨量鎘很可能是多家企業長期、大規模的排污累計爆發導致的結果。”
項目審批權上提,“實在太晚了”
廣西,被譽為“有色金屬之鄉”,目前已發現礦種145種,已探明的礦藏儲量高達97種,多種礦藏儲量位居全國、甚至世界前列,是中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
河池市,更是廣西有色金屬資源整合的主戰場。據廣西環保廳公布的數據,2010年,河池有色金屬產業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2011年,有望突破200億元。當然,與河池坐擁儲量價值700億美元的有色金屬“寶藏”而言,挖掘的潛力依然很大。
資源豐富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和財富,但同時,也引發了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據公開資料顯示,廣西全區共有465家重金屬排放企業,僅河池市就有154家。自2001年至今,僅河池市就已發生至少三起特大砷污染事故。“十一五”期間,廣西也曾數次展開重點礦企和冶煉企業的檢查整治工作,僅河池市就一次性關閉了南丹縣境內的10家選礦廠、5家冶煉廠和金城江區的3家選礦廠、1家冶煉廠。
但再次發生的鎘污染事故表明,“有色金屬之鄉”仍然隱患重重。
“2004年以前,重金屬項目的審批并沒有被單獨列出來,只是按照常規投資項目審批的程序走,也就是按照投資規模確定審批級別。”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浙江鉛蓄電池行業協會秘書長姚令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介紹說。
投資規模較大的,由省區一級審批,“這些企業大多是設備先進、技術完善的龍頭企業。”投資規模較小的,由縣市一級審批,“這些企業中混雜了手續不全、缺乏開采和經營資質、設備落后、管理不成熟的小廠房,甚至是作坊。”姚令春說。
因此,漏洞百出的小企業反而落入了較為寬松的關卡中,躲過了省區一級更為嚴格的審查和監管。“縣市一級的基層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快速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也為了增加稅收,提高業績,就不免手下留情,允許魚龍混雜的重金屬項目遍地開花,一旦開工,就心存僥幸,放松警惕,污染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奇了。”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馬天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分析說。
張立偉認為,“廣西是一個典型的用環境換經濟的地方,礦山開采和冶煉占據了自治區GDP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一直都很清楚這些產業會給環境帶來什么樣的破壞作用,但卻無法忽視短期利潤所帶來的誘惑。”
在廣西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新聞發布會上,應急指揮部新聞發言人馮振年的一番話表明了廣西的決心——“河池市必須引導和幫助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對企業進行優化升級”。與此同時,廣西展開了專項行動檢查,并提出將嚴格規范涉及重金屬項目的審批。“各市新建涉及包括鎘在內的5種主要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必須報自治區重大項目推進工作聯席會議研究審核同意后,才能辦理相關審批手續;重大的涉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項目,要提交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審定。”
“上提重金屬項目審批權是因為鎘污染事故發生了,在社會輿論的重壓之下,地方政府才有了改變的勇氣。”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助理于清教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上提重金屬項目審批權至省區級早已是大勢所趨,廣西的決定“實在太晚了”。比如,早在2011年3月,山東省便決定嚴控重金屬建設項目的環評,所有手續交由省級或市級環保部門審批,各縣(市、區)環保部門不再審批。
“相較之下,廣西的重金屬項目審批一直停留在縣市級,至今才宣布上提,顯然是各級政府之間角力的結果。”張立偉透露說,他曾在廣西河池市的南丹縣、環江縣、金城江區等地做調研,縣市級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極為親密。“很多縣市級領導的親屬都在當地從事礦山開采和冶煉行業,甚至是一方首屈一指的大戶,他們以密切的裙帶關系集運動員與裁判員的角色于一身,被戲稱為土皇帝,他們怎么愿意自治區的領導管著自己?”
違規企業的游擊戰
與東部地區的審批要求逐年趨緊相比,中西部地區的準入門檻依然寬松,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省份,為了招商引資,增加立項,甚至主動向東部地區的淘汰企業伸出橄欖枝,邀請這些企業搬家進駐。
“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例如:采礦、冶煉、化工、光伏等產業,開始逐漸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導致污染面積越來越大,影響的省份和人口越來越多。”張立偉透露說,廣西很多鋅礦、鉛礦開采加工企業都是從江浙地區轉移過來的。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浙江鉛蓄電池行業協會秘書長姚令春介紹說,僅鉛蓄電池行業,一年的消耗量就高達350萬噸,冶煉重地分別為河南濟源、廣西河池、湖南郴州和安徽界首。
在浙江,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就一度多達328家。2011年3月,浙江臺州、湖州相繼曝出村民血鉛超標事件,數百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脅。2011年5月,浙江省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200余家鉛蓄電池生產企業被勒令關閉,通過驗收的企業不足60家,整個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姚令春認為,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在經濟發達、重金屬項目所占經濟總量比重較小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沒必要為了賺這一點錢冒風險,一旦出事就得不償失。”
可是,對于廣西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風險是偶然的,經濟收益和短期回報是必然的。”張立偉曾與多家違規排污的礦場和冶煉廠交涉,希望對方嚴格按要求施工。“他們很明確地告訴我,政府部門都不管,他們要是管,我們就不搬來了。”
2011年初,國務院通過了受關注已久的《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將廣西、江蘇、浙江、江西、河南等14個省區列為重金屬重點治理省區,將包括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環江縣、金城江區在內的138個區域確定為重點治理區,并提出重點區域的重金屬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減少15%,非重點區域的重金屬污染排放量不超過2007年的要求。
“這是國家首次對重金屬施行總量控制政策,也是第一次明確了絕對性的減排目標,是一個較為全面和準確的規劃。”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馬天杰認為。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孫江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目前,我國已有50余部關于環境污染的法律,但是缺乏重金屬污染控制的專項法律法規。“我國的重金屬污染防治立法存在以下問題:立法分散、附屬立法、立法過于原則性、立法層級較低、基本法律制度尚未形成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污染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由于缺乏全國范圍內的集中整治計劃,導致很多違規企業開始打游擊戰,哪里管得松就去哪里。
張立偉發現,最近,廣西環保廳已決定,將根據環保部要求編制《廣西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并在三個國家重點治理區之外,另確定了百色市右江區、柳州市融水為自治區重點防控區。
“當廣西提高了警惕,加高了門檻,這些違規企業又要到哪里去?”張立偉問道。
近年來發生的
重金屬污染事件
德清
血鉛超標
2011年3月,浙江德清,因企業惡意超標違法排污,導致數百人血鉛超標。
紫金礦業(4.52,0.02,0.44%)
泄污
2010年7月,福建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污染。
河南
鉻渣堆
數十年來,河南六地存放鉻渣堆共計52萬噸,最小在新鄉,2.84萬噸;最大在義馬市,32.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