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環比數據引導 商品或難逃“3月之癢”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不僅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速有季節性波動,商品價格亦有旺季、淡季之分。不少人最近在為利息跑贏通脹而慶幸,因為我國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僅上漲3.2%,較1月份的4.5%大幅回落,不僅創…
不僅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速有季節性波動,商品價格亦有旺季、淡季之分。
不少人最近在為利息跑贏通脹而慶幸,因為我國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僅上漲3.2%,較1月份的4.5%大幅回落,不僅創2010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且低于目前我國居民一年期實際存款3.5%的利率,持續兩年的負利率時代宣告結束。但對于很多商品期貨的投資者、特別是習慣于做多的投資者來說,CPI的回落卻不值得拍手稱快,因為與消費價格指數的降溫攜手而來的似乎還有商品周期性上漲的結束。
老實說,今年以來國內商品價格的總體走勢還算可圈可點,如橡膠期價1月初至今反彈了超過19%,白糖漲幅超過12%,銅價的上揚有9%,稍含蓄點的農產品,如大豆,同期升幅也有3%。但從2月開始,大宗商品整體呈現一個震蕩格局,農產品相對抗跌,而金屬和工業品都較為弱勢,仿佛市場的回暖又要草草收場。光大期貨研究所宏觀策略部分析師孫永剛認為,自2011年7月份之后,國內的CPI數據便開始拐頭向下,目前國內通脹形勢已基本被遏制,從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可以清晰看出穩中求進的政策方針,GDP的目標定為同比增長7.5%,也將從需求端影響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中長期來看大宗商品將處于下行區間之中,尤其是對于貴金屬來講回落的幅度會較大,不過這也有助于經濟實體的復蘇。
商品2、3月份的困局讓人似曾相識。巧合的是,除了2009年二季度大宗商品價格處于金融危機之后的價格復蘇之外,近幾年的商品走勢到了3月份左右似乎都遭遇了較大幅度的回調。雖然2010年是商品價格重心整體抬高的一年,但在當年的二季度,包括金屬銅、橡膠、大豆、白糖在內的指標性商品也曾“大尺度”重挫。去年商品的“季節性”下探來得更早,在2011年2月9日至3月8日的一個月內,國內商品期貨中交投較活躍的17個主打品種有11個呈現下跌。其中,滬銅、鋅等金屬品種當月的跌幅都超過了3%,黃金、橡膠、棉花期價同期亦下挫2.5%以上,PTA、PVC等化工品跌幅也在1%左右。僅有農產品相對抗跌,在去年2月份沒有下跌的6個品種中,就有5個屬于農產品,豆粕期價當月還大漲4.08%。
從更遠的歷史數據看,以上海的銅和橡膠期貨為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十年間,橡膠期價無一例外地在每年3月或前后一個月出現較大回調,滬銅價格僅僅在2005和2007年兩年里沒有在二季度的開端出現下挫。有專家指出,從宏觀上看,2月份的CPI數據自1月春節反彈之后,再次出現了同比、環比回落的情況,其中食品價格回落的幅度較大,非食品CPI依然保持穩定狀態。CPI的環比回落也存在通脹數據的季節性規律,而這或許也是很多龍頭商品價格同樣呈現周期運行的關鍵。
除CPI對商品走勢頗有“暗示”之外,今年2月PPI數據與去年同月持平,環比上漲0.1%,也反映出原油價格上漲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不同基礎商品價格分化。如生產資料中原材料工業和采掘業PPI環比的上升趨勢明顯,對于實體經濟的復蘇帶來了不利因素,食品類的生活資料則環比下降。
孫永剛認為,從長期的CPI和PPI數據可以看到,PPI出現了回落后的稍許回升,而CPI在季節性的帶領下繼續下降,對于CPI來講后期降幅空間仍然較大,結合國內目前的貨幣政策以及兩會的觀點,通脹向下的趨勢依然不會改變。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復蘇依然緩慢,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有所萎縮,雖然歐洲局勢在希臘PSI之后略顯緩和,但是評級機構依然不斷攻擊歐元區國家,同時美國經濟數據卻相對強勁,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上升空間較為充足。而全球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計價,后期承壓的可能性較大。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兗州煤業并購澳礦企交易準備就緒 下一篇:中信泰富澳礦項目未來前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