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年,中國鋼鐵生產行業年銷售利潤率已不到3%,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這一數據更是降至0.4%-0.5%,鋼鐵行業效益跌入2008年來的最低點。武鋼去年成功過冬,產能破40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180億元、利潤36億元,同比增長14.3%和17.4%,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全部完成。其中,“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00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21億元,成為公司重要經濟支柱。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鄧崎琳表示,現在的武鋼不對“非鋼產業”以輔業待之,改稱“相關產業”,武鋼要把“相關產業”做強做實,成為新的增長點。
“武鋼將著力推進企業由單純的生產經營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一業為主向一業特強、適度多元化轉變,由內陸向沿海、國外發展轉變。”他說,“這將是武鋼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對于鋼鐵企業“相關產業”經營對于主業的雙向影響,鄧崎琳也表示“不能跳出根基”。
一方面,鋼鐵工業發展至今已經不可能利用簡單大規模擴張來攫取利潤,需要依托輔業進行能量補充和規避風險;另外一方面,這些輔業大多與主業存在一定聯系,無論是資本市場,上游原料,還是下游加工,都需要通過鋼鐵貿易構筑資源渠道。
鄧崎琳強調說,武鋼的主業仍是鋼鐵,企業主要的經營創利和資金流還是依靠鋼鐵業,在多元化的同時,武鋼絲毫不能放松發展鋼鐵業的努力。鄧崎琳提出,鋼鐵走精、強、優之路,用有限產能生產更多技術含量高、能“賺錢”的鋼。
“做強主業的同時,適度發展相關產業,是世界一些優秀企業的重要戰略和成功經驗。”鄧崎琳認為,國內外先進鋼鐵企業普遍都延伸了資源鏈、產品鏈、技術鏈,發展相關產業,開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德國最大的鋼鐵產業集團蒂森?克虜伯公司,非鋼產業占50%份額,其中電梯制造成為全球三大生產商之一;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非鋼份額也占總規模的40%左右。
近幾年,武鋼“非鋼飯”越吃越香,范圍包括海外鐵礦石基地、工程設計建設、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物流倉儲、碼頭、天然氣、投資融資等。
鐵礦石是目前武鋼發展“相關產業”中投入最大的一塊。武鋼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方式,以較低成本投資開發了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利比里亞等國8個海外鐵礦石開發項目,鎖定海外資源量達幾百億噸。2011年運回權益礦707萬噸,自購十分便宜,還能供應其他公司。
而對于武鋼下一步在非鋼領域的著力點,鄧崎琳介紹,“十二五”期間,武鋼將投資390億元,圍繞供銷鏈發展礦產資源、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相關產業,圍繞生產鏈發展工程服務、后勤服務、金融服務類產業,圍繞價值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十二五”末,武鋼規劃總收入將達到3600億元以上,非鋼產業收入1100億元以上,占比將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