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棉花消費的結構性變化
來源:期貨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鄭棉近期延續弱勢振蕩格局,暫時難尋方向。國內棉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進口棉大量到港,國內持續大量進口外棉,另一方面,國內紡織服裝出口遭遇腰斬,即使考慮季節性因素,出口數量仍較上年…
鄭棉近期延續弱勢振蕩格局,暫時難尋方向。國內棉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進口棉大量到港,國內持續大量進口外棉,另一方面,國內紡織服裝出口遭遇“腰斬”,即使考慮季節性因素,出口數量仍較上年同期明顯下滑。無論涉棉政策如何變化,棉花市場價格的變化仍然得看消費。
紡織企業的庫存結構
從近期對下游紡織企業調查來看,經過9個多月的去庫存化,加上大量使用低價進口棉,紡織企業目前原料成本普遍不高,且多低于國內現貨市場平均價。紡織企業雖訂單較少,但保本、盈利的比例增加。另外,由于預期本年度市場棉花供應相對充裕,紡織棉花庫存也保持在較低水平,企業多采用隨用隨買的策略,平均庫存在40天左右。因擔心棉價下滑,棉商多選擇交儲或制作倉單棉,流通環節棉花庫存也保持在較低水平。
由于坯布銷售不理想,部分企業成品庫存占用資金較大,但從棉紡產業鏈看,從棉花到面料環節,整體原料成本明顯下降,上年度高價棉生產的產品庫存已基本消化。
進口棉資源結構
從已進口棉結構看,印度棉約110萬噸,美棉約50萬噸,澳棉及巴西棉合計約60萬噸,來自中亞的烏茲別克及西非的布基納法索進口的外棉約20萬噸,其余進口來源相對零散,進口規模也相對較少。
從進口棉價看,前期大量低價外棉資源來源于低價印度棉,質量相當的印度棉價格較國內新疆棉價格低2000元/噸,競爭優勢明顯。但后期印度可出口外棉數量極為有限,目前印度國內棉花價格也有明顯上漲,3—5月份,進口棉資源主要來自美棉,從質量和價格看都不占優勢。6—8月份,來自南半球澳大利亞和巴西的棉花將陸續到港,按照目前外棉的報價看,加上配額價格約2500元/噸成本,澳棉價格與國內中高等級棉價基本持平,價格上并不占優勢。
從進口棉資源結構看,3—8月份,中國進口棉資源的平均質量不高,價格水平將較上年有明顯上漲。可關注內外盤套利機會。
終端市場消費結構
從消費市場結構看,由于生產利潤低及出口訂單流失東南亞,紡織服裝產品內銷比例將有所提高。內銷市場受國家稅收及內銷刺激政策影響較大,預計國家政策可能利好內銷市場。
從出口市場看,中國對美出口比例約14%,對歐出口比例約20%。目前對美出口數量基本保持穩定,出口單價低于別國,較有優勢,棉制品市場份額穩定在35%左右,但對歐出口面臨壓力。另外,中國對南美及非洲比例上升,目前出口增速也有所下滑。紡織出口訂單零碎化特征明顯,周期較短,生產量較小。預計2012年一季度,由于數量和平均單價的雙雙下滑,紡織服裝出口增速將明顯回落。但二季度后,由于出口紡織品價格明顯回落,將刺激出口數量的回升,訂單情況也將好于一季度。
綜合來看,3月份國內棉花階段性供應充足,對期棉造成較大實盤壓力。但未來三四個月的棉花供應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外棉進口成本提高,內外盤聯動性加強,可關注內外盤套利機會。國家可調控資源較多和國內紡織訂單不足是制約棉價上漲幅度的重要因素,可根據涉棉政策的變化進行區間操作,對期棉價格不應過分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