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警惕污染隨行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新產經》消息,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發展條件的變化,在市場選擇和政府推動的雙重作用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不斷加速,結合國家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戰略的推進,一大批以資源消耗型、勞…
《新產經》消息,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發展條件的變化,在市場選擇和政府推動的雙重作用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不斷加速,結合國家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戰略的推進,一大批以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中低端生產加工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中有不少是污染嚴重的礦石、冶煉、化工等企業。
由于重化工業多是產業鏈長,勞動力吸納能力強,能夠創造較大產能和產值的產業,所以中西部地區紛紛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創造種種便利條件,積極主動吸引相關產業轉移,他們的宣傳亮點之一就是“我們的環境容量大”,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寬松的環境規制政策。而越來越多的中西部地區為了吸引投資和搬遷的企業,降低環境標準,那么中西部有可能淪為“污染天堂”。
東部從污染中警醒
東部發達地區對污染企業的監管更加嚴格,基于此,東部污染企業為了規避環境治理成本,傾向于向環境規制力度小的中西部地區轉移。上海的化工搬遷計劃啟動于2007年,市區和水源地的化工企業都陸續走上搬家路,并計劃在2012年底前完成非工業園區內危險化學品企業的布局調整。
上海的產業升級推動的企業轉移引來了無數的橄欖枝。貴州省政府網站有一篇名為“上海產業對外轉移的重點領域”的文章,羅列上海需要通過產業轉移尋求發展空間的化工企業,強調要抓住這個發展契機,承接產業轉移。這并不是個例,其實中西部省份普遍有‘項目饑渴癥’,他們的監管水平和力度相對不足或‘被不足’,與污染隱患累積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近幾年珠三角的“騰龍換鳥”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就是把珠三角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不發達地區,騰出空間,再引進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的高端技術產業,但這樣的轉移如何才能不把污染也轉移,則備受關注。
中西部發展大過污染
2010年9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毫無疑問,產業轉移是國家大的政策和方向,但里面也明確寫著,“堅持節能環保,嚴格產業準入,嚴禁污染產業和落后生產能力來轉入”,但是事實是怎樣呢?這些年不斷地有新聞在反駁這樣國家的政策。
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廣西南丹縣鉛污染事件,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廢塑料煉油廠污染事件等,2012年新年伊始,我國即已有數起重大化工污染與事故發生,而且都發生在中西部地區。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對GDP數字的過分狂熱和對環境生態破壞的漠視。
由于化工行業前利潤較高,帶動上下游行業能力較強,以至于各地政府都希望有自己的化工園區來帶動GDP,而置人民生命安全與生活環境于不顧。現實情況表明,在各省環境規制力度不同的條件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布局傾向于從環境規制力度大的省份向環境規制力度小的省份轉移。
中西部更應警惕污染
西部積極承接東部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作為拉動經濟的引擎,同時也步入了環境窘境——化工泄漏造成流域污染、密集工業超標排放,若不加以重視,中西部地區很可能會淪為東部污染密集型產業規避高環境規制的“污染天堂”,從而導致這些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
這些工業污染經過數年積累將逐漸進入高發期。特別是涉重金屬生產及有毒物質生產加工企業,若無完善的保護與污染物治理措施和有效的監管機制,容易造成對周圍土壤、地下水以及大氣的嚴重污染,這些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特征,污染造成的損失很難治理,對周圍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極大。
從環境敏感區域來看,中西部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得多,稍加擾動就可能發生劇烈影響,而且不可逆轉,比如已經出現的局部荒漠化、水源地污染問題等。加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相對弱,人才、技術優勢不強,具有更高的環境風險。
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承接產業轉移,而是如何承接?正確的路徑無疑一定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結合自身的特色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不能忽視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