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鋼貿基層從業人員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個鋼貿圈的老板說,前幾年從事別的行業,剩了600多萬。去年一時腦熱,跟著做了市場,投資1000多萬,與朋友合開了一家鋼材市場和擔保公司。而隨著資金壓力日趨緊張,公司經營愈加困難。加上…
一個鋼貿圈的老板說,前幾年從事別的行業,剩了600多萬。去年一時腦熱,跟著做了市場,投資1000多萬,與朋友合開了一家鋼材市場和擔保公司。而隨著資金壓力日趨緊張,公司經營愈加困難。加上今年無錫李姓老板跑路事件的影響,如今,整個長三角地區的鋼貿圈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人人自保。
“信任在經濟利益面前是脆弱的。輿論造成的恐慌與損失,比銀行只進不出的做法更具殺傷力。現在就是,大家失去信心,任由輿論摧殘我們脆弱的心。”他說,他現在每天都無法入眠,以前并不抽煙,現在一個人每天抽3包煙。
2012年對于鋼鐵行業,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鋼廠大面積虧損,媒體上不斷充斥著鋼貿危機的報道。其實,苦逼的不僅僅只是鋼貿老板,還有無數從事鋼材行業的“底層人民”。他們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留下or離開?
“在這個時候如果我也離開了,我們公司就真的沒剩幾個人了。老板平時對我們很好,我實在不忍心。可是……”小雨說著這話的時候,淚珠在眼眶中打轉。她目前在一家鋼貿公司做銷售。
眼下需求低迷,鋼材行業利潤微薄,公司資金鏈岌岌可危。“上周,公司一下子走了兩三個同事,都是很重要的崗位,還有幾個正準備辭職。原來二三十人的小公司,如今剩下不到一半的人。鋼材生意不好做,貸款還款壓力大,最近老板瘦得皮包骨頭?粗屓颂貏e心疼!”
“說實話,在這個‘半死不活’的公司,行情不好,公司沒錢沒貨,我們這些做業務的,就只能拿底薪了。可是,平時老板對我們很好,經常跟我們談心,像朋友一樣。在這里呆久了,有了家的感覺。如果在這個時候走,感覺特別對不起老板。但現實是,我男朋友覺得這工作沒前途,堅決反對我繼續干下去,我們還為吵過好幾次……好糾結呀!”說著說著,眼前這個乖巧懂事的女孩,開始哽咽了。
迷茫與困惑
小菊,典型80后。大專畢業后,先后換過幾份工作,后因朋友同學多在上海鋼貿圈,于2009年轉戰來到上海,進入鋼貿公司從事財務工作。2011年春節后,考慮到銷售工作“錢途”更好,經過一番糾結,終于決定開始挑戰“銷售”一職。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總結過去的一年,“天天守著電腦,早上忙著拼命群發資源(現貨報價信息),接打電話、報價格。每天工作如此,周而復始。行情好時,電話多一些,賣賣貨,一天也就那么過去了。現在行情這么差,公司也沒貨,大家天天玩電腦,好無聊。”小李無奈地抱怨著自己。
“我現在其實特別不想做鋼貿了。感覺在鋼貿圈呆了3年多了,既沒有真正學到什么,也沒有感受到工作樂趣,更別說什么企業文化了。看到身邊有些同學、朋友一個個過得忙碌充實、事業有成,再對比自己,覺得好失敗。”
小菊說,眼下鋼貿生意慘淡,盡管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依然“業績平平”,根本沒有實現最初“奔小康”的目標。她嘆息道:“每個月領著2000多元的底薪,幸好公司包住,否則喝西北風去了。”她說,她認識的幾個“資深”鋼貿業務員,以前一個月賺個一兩萬絕無問題。“可眼下不行了,大家收入差了好多,F在鋼材供過于求,客戶就是爺,很不好伺候的。”
“做鋼貿太沒勁了。現在鋼廠和貿易商都在談轉型,何況我們?可是我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呢?連我自己都說不清。覺得這幾年在鋼貿公司下來,似乎沒學會什么真本事。”她說,此前曾想過自己做點小本買賣,開家服裝店或奶茶店之類的,不過后來因為經驗不足以及資金、店面等問題而作罷。
是繼續臥槽,還是跳槽?這是個糾結的問題。
眼下,令小菊更頭疼的是,在外闖蕩多年至今依然單身。她說,“每次回家或者給爸媽打電話,他們和我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們總是逼問這事。郁悶死了。事業無成,如今還淪為‘圣斗士’,真是夠悲催的了!”
“這里,沒有青春沒有夢想”
小李目前在松江九星鋼材市場上班,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配貨、送貨——他說,以前每天騎著電動車,風里來雨里去,到處送貨,干的都是體力活。“每一天,干活干得渾身臟兮兮的,灰頭土臉的樣子你不知道有多難看。感覺做一行,人老得特別快。人家都不相信我是90年的。”他笑呵呵地自我調侃。眼前這個憨厚的小伙子,看起來的確比同齡人滄桑許多。
當問到未來有什么打算或夢想時,這個小伙子笑了,反問了一句:“夢想?好遙遠的感覺!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夢想。夢想早就被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生活抹殺了。我不知道當年周華瑞、肖家守那些人,是怎樣白手起家,是如何混出名堂來的?或許,時代不同了吧,他們的成功模式,是無法復制的。能否成功,機遇和命運太重要了。”
他說,這里沒有青春、沒有夢想,也沒有技術含量或工作激情,每天下班后累得不想動。“無聊時,玩玩手機,偶爾去網吧打打游戲。一年到頭,我們是沒有周末的。感覺整個人都快麻木了,這樣的日子不知道要過多久。”
“先呆著唄”
小毅,90后,初中畢業后當了幾年兵,退伍后在長三角一家鋼材市場上班。他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負責市場每家商戶的“考勤”。“平時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去點名,沒來上班的商戶就打電話催他們,出勤好壞直接與他們在銀行的貸款掛鉤的”。而像市場商戶的門壞了,網絡或電話出問題了,這些事兒也都是找他。
“感覺自己像個物業人員。工作挺輕松的,就是工資太低了。”“最不爽的是,那些看店鋪的小孩,天天什么事都不用做,整天玩游戲、聊QQ,工資都比我高”,小毅不滿地說。當被問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時,他說,“先呆著唄。等將來有錢了自己當老板”。
小惠也是90后,性格開朗,目前同時管理著一個鋼材市場的5家店面。她介紹說,市場的幾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店面,“有幾家公司的老板都給我開工資,讓我同時管理他們的店面。平時也啥事,就是一些財務上簡單的事。”
她解釋說,如果一個店面招一個人,包吃住至少1500元,還未必能招到人,“每家公司只要給我1200元,還不需要管吃住,對他們來說其實更劃算”。她繼續說道:“上次一家上海的公司,讓我過去,說包吃住一個月2000元。誰去呀?那點工資還不夠我每個月零花呢。”她說,她對現在的工作和待遇還算滿意,暫無其他打算。
風光背后的無奈與心酸
2007年,中專畢業后,小萍跟隨朋友來到上海,進入鋼貿圈做起了銷售。早幾年就已經實現了“年薪十萬”的目標。如今,鋼材雖然不景氣,不過由于之前的積累,她的客戶還是頗為穩定。問及銷售經驗,她說了6個字——“勤快、多跑、多說”。據其透露,她經常參加各種交友聚會、會議,逢人就發名片,“做銷售,其實就是把自己推銷出去,讓人們認可你的產品。”
小鈴,09年本科畢業后進入一家大型鋼貿公司做業務。從一名菜鳥,成長為如今業務部的經理,也順利實現了“年薪十萬”的目標,并且找到了他的另一半——一個同樣做鋼材、銷售能力很強的女孩。
小鈴坦言,“雖然在同學眼中,我春風得意,但別人看到的只不過是表面的風光而已。我們其實壓力很大很累的。每次陪客戶、陪銀行的人應酬,都免不了猛喝酒,喝了吐,吐完繼續喝。好像那酒不花錢似的。”
“你別看混鋼貿圈的人,出入高檔酒店、豪華KTV,能說會唱,其實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他摸摸自己慢慢鼓起的啤酒肚,無奈地說。“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打死我也做鋼貿這一行了。”
采訪手記:
接觸了很多鋼貿圈的基層從業人員,如今80后、90后已然成為這個行業一線的主力軍,不管是銷售,還是財務,亦或后勤工作,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我能感受到他們努力工作,出人頭地的意愿。他們希望工作與享受生活兩不誤;他們朝氣蓬勃,他們任性沖動,他們迷茫困惑……或者,這就是80后、90后的身上不可磨滅的時代烙印吧。
誰說他們是慵懶的一代?誰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試問,又有多少老板停下忙碌的腳步,真正關心過自己的員工?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每個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公司個個是人才,個個是精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能力駕馭這個“精英團隊”。
新一代的鋼鐵帝國仍需更多年輕人來打造;蛟S這些年輕人還需要不斷學習、鍛煉,需要更多的指引與幫助。他們身上擁有無限的激情、創意與潛能,等待著被挖掘。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品種聚焦:油脂 回調壓力漸增 下一篇:中電聯發新能源發電發展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