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飛漲菜農經銷商雙輸 信息閉塞導致漲跌怪圈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大蔥多少錢一斤?5塊5。人家都賣4塊5。反正我們家不賣。這是昨日下午,發生在上海一座菜市場里的對話。繼蒜你狠、姜你軍等時令戲語之后,農產品過山車行情的領航員如今輪到了大蔥。一天一個價…
“大蔥多少錢一斤?”
“5塊5。”
“人家都賣4塊5。”
“反正我們家不賣。”
這是昨日下午,發生在上海一座菜市場里的對話。
繼“蒜你狠”、“姜你軍”等時令戲語之后,農產品“過山車”行情的領航員如今輪到了大蔥。
“一天一個價!”上述堅守“公道價格”的商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天前,上海一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的大蔥批發價是5.73元/公斤,而今年1月1日的價格為1.2元。
餐桌上的“奢侈品”不獨出現在上海。近來北京、廣州等地市民也領教了10元買兩根大蔥的市價。
這是一波兩頭雙輸的行情。從種植到終端零售,一棵大蔥在進入菜籃子前要經過五個環節,相比蒜姜,其不易貯藏性更是減少了市場騰挪的空間。
上海迎祥有機農場場長康洪莉告訴本報記者,虧錢的還是農民,因為農民應對市場的機動性最差。
年產4.5億公斤章丘大蔥的山東章丘之于全國的貢獻如同金鄉大蒜,然而,當地蔥農得到的種植、供求信息遠不如蔥白那樣“晶瑩剔透”。
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由于很多蔥農都是跟著感覺走,造成大蔥每四五年便陷入一個價格漲跌循環。
量價之變
上述商販對本報記者說,大蔥漲價大約是從一個月之前開始的,最猛的時候每公斤價格超過10元,最近幾天價格稍有回落。
根據上海商委網站上顯示的江橋批發市場大蔥價格,3月15日達到波峰8.85元/公斤。
中國農業信息網跟蹤的全國行情顯示,2012年前十周,大蔥價格從開年2.87元/公斤漲到上周的4.46元/公斤。
“漲價能有什么原因?蔥少了,批發市場上批不到。”一名菜販對本報記者說,他覺得市場上缺大蔥是連續下雨導致的。
康洪莉稱,農產品價格暴跌暴漲背后的供需不平衡一般有三個原因,上年價格太低“傷農”、天氣因素導致減產、人為囤貨。
相比一些蒜姜投機者低價收購、高價貯藏、天價出貨,大蔥的特性決定了炒作空間有限。
據康洪莉介紹,新鮮大蔥不能夠長時間貯存,如果曬干就要承擔“減重”的損失,所以囤積的可能性不大。
章丘市龍山鎮連勝大蔥專業社主任魏增書告訴本報記者,今年大蔥價格暴漲的原因,主要是2011年冬天山東的第一場雪來得太早,蔥芽凍死在地里,導致產量減少。
此外,2011年的蔥價格太低,一部分農民不再種植大蔥。
后者從歷史價格走勢上可以看得更加真切。
2008年前十周,各地大蔥周成交量多數達到了五六十萬噸,到了2009年~2010年同期,周成交五六千噸已是高位,價格則經歷了同趨勢的從高到低。而到2011年,周成交兩千噸左右成為同期市場主流,成交價格則是如今看來頗有穿越感的2元/公斤左右。
2012年開年以來,大蔥成交量重新站上1萬噸/周級別,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
升值之路
魏增書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全國大蔥有一半產自山東,品種為“高白蔥”,一年一季,每年6月中下旬栽蔥,十月下旬開始收獲。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由于氣候溫濕,土地松軟,主要是種植日本品種“鋼蔥”,一年多季,隨吃隨種,主要銷往北京、河北等地。
“別看賣到六七塊,不論這條鏈子上哪個環節,其實都不賺錢。”菜販對本報記者說,“從外地輾轉幾道手來到上海,花錢雇人、交通運輸成本之類的,不賠錢就是好事。”
魏增書表示,大蔥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大致要經過五個環節:農民種植、經紀人收購、運輸戶、各地批發市場、賣菜的商販,這還不包括小經紀人、大經紀人、小批發商、大批發商等多重輾轉。
站在上游的農戶并不光鮮。
魏增書說,農民種大蔥每畝成本2500元左右,其中包括人工、土地、水電、化肥等開銷。由于2011年冬天第一場雪來得特別早,蔥芽都凍死在地里,所以收成并不好,今年一畝地產蔥2000多斤。而專業社是以每畝2000元左右的價格收蔥,農民一畝地還賠500元。
按照以往好的年景,一畝能產5000斤左右。
“中間環節一般不會虧錢,虧錢的還是農民。因為農民應對市場的機動性最差。”康洪莉說。
化零為整的專業社則小有賺頭。據魏增書介紹,專業社收購大蔥之后賣給“跑市場的人”銷往各地市場,“今年賣到1.5元/斤。刨去一畝地的成本凈賺500元。”
“我們專業社有200多戶農戶,總共1000多畝。但每年都在減少。因為種蔥風險高,收入不穩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賺錢了,只剩下老人。”他說。
章丘市赭山大蔥專業協會的工作人員李鵬飛也告訴本報記者,如今大蔥價格猛漲是2010年、2011年暴跌后的結果,以至于到了2011年冬天的大蔥種植季節,當地很多蔥農最后卻選擇了放棄。
2011年年初,由于價格急跌,很多蔥農以每畝200元的價格將地里的蔥承包給經紀人。2012年,當地一些經紀人的承包價格已經達到了3200元/畝,然后再以1.6元/斤的價格批發給外地的大批發商,這些大批發商再將大蔥分銷給當地的小批發商,最后通過商販、超市進入銷售終端。
談及物流環節,業內人士表示,現在,一斤通貨(地里產出未經加工的大蔥)1.9元/斤,運輸費用平均0.8~1角/斤;加工過程中,去掉壞的、泥巴,一般10斤通貨出7斤精品,還包括人工成本,2角多/斤;運往各地市場的成品大蔥以3.5元的單價賣出,“其實賺不了多少,如果蔥的濕度太大,一車運下來都是要賠錢的。”
章丘市赭山大蔥專業協會會長李家祿介紹說,一般大蔥的價格波動周期為5年,其中4年保持較好的價格水平,然后第5年出現價格下滑。
讓李鵬飛迷茫的是,由于缺乏透明的供求信息,當地的蔥農更多依靠感覺和往年的大蔥價格判斷是否繼續種植,因此,也造成大蔥每四五年便陷入一個價格漲跌循環。
山東壽光市田苑果菜合作社負責人李春香建議,建立一個信息發布系統,在每個縣市甚至是每個鄉鎮統計重要農產品目前的種植養殖量和將來的種植意向,以防止農民盲目種植。
這并非無例可尋。
同樣是在農業大國巴西,一些農場在和政府的合作中已經引入了遠期交割的概念。比如,后者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某類農產品價格作為來年收購的目標價位。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甲醇期貨首次交割順利完成 下一篇:山東金鄉大蒜國際交易所下月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