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去年中國進口石油多付600億美元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第十一屆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17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上發表主題演講指出,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地緣政治對能源市場影響日益顯著,2011年中東北非動蕩,導…
第十一屆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17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上發表主題演講指出,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地緣政治對能源市場影響日益顯著,2011年中東北非動蕩,導致中國進口石油多付600億美元。
伊朗核問題是影響未來國際油價走勢的重要因素,張國寶分析,伊朗核問題雖然嚴峻,但真正動武,雙方都有顧慮,可能性不大,預計還是停留在加強經濟制裁等方面。據此推測,今年每桶油價不至于超過每桶130美元。
國際能源市場重心東移
張國寶說,當前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美國60年來首次成為石油產品的凈出口國。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意想不到,人們一直認為美國是一個石油進口大國。事實上,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下降很快。歐洲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也由1980年的三分之二下降到了2010年的三分之一。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由此可見一斑。
全球能源的供需狀況、地緣政治和科技發展都發生著令人矚目的變化,去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福島的核事故,給全球正在興起的核電熱潑了冷水。美債和歐債遏制了經濟的復蘇,能源需求疲軟。
張國寶介紹,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是120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了5.6%,是1973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國增長了11.9%,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同期,全球石油消費量增長是3.1%,其中OECD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了0.9%,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石油消費增長這些年來非常緩慢,幾乎沒有增長。而非OECD國家增長了5.5%,其中中國增長了10.4%。目前歐佩克國家石油的產量占全球41.8%,非歐佩克國家占到了58.2%,非歐佩克國家產油實際高于石油輸出國組織生產的原油。
從2009年起,中國從一個煤炭的出口國轉變為煤炭的凈進口國。2011年進口了1.8億噸的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煤炭進口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生產國。全球的風電發電量增長22.7%,其中70%來自于中國和美國。
談到世界能源格局變化趨勢,張國寶說,國際能源市場重心正在東移。受到美國債務和歐洲債務的影響,歐美國家持續低迷的經濟表現,以及開始實行謹慎的財政政策,OECD國家能源需求持續下降。
與此相對,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能源消耗持續增長。2009年OECD國家石油消費量同比下降了4.8%,非OECD國家增長了2.7%。中東產油國向亞洲地區的出口在不斷地增加,亞洲國家越來越成為像沙特這樣的石油出口國更加重要的石油市場。
根據機構數據顯示,未來20年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96%將來自于非OECD國家,到2030年這些國家能源消費將占全球總量的65%。
今年油價不超130美元
張國寶指出,世界能源生產供應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是歐佩克控制油價的能力有所降低;二是天然氣將在未來能源市場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三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世界主要國家都出臺了可再生能源激勵扶持政策,為可再生能源大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國際能源市場更加復雜多變,兩次世界大戰都與能源有關,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今后將更加激烈。”他說,一方面局部地區的政局動蕩會加劇國際能源市場動蕩和價格的波動,去年以來中東北非動蕩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各國對能源市場的追捧興趣不斷提高,許多國家加緊建設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希望建立期貨市場取得更多的話語權,銀行、對沖基金、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各類投資基金也都在介入石油期貨市場,這種大規模無序流動給能源市場帶來巨大的隱患。
張國寶說,去年中東北非的動蕩至少推高國際石油價格30美元,今年對于伊朗局勢的擔心又使油價每桶上漲了20美元,加大了輸入型的通脹,也將影響美歐經濟的復蘇。他算了一筆賬,去年因為前述因素導致油價高,中國多付了600億美元。今年美國準備大選,弄得不好也會影響美國經濟的復蘇。
提及伊朗核問題,張國寶表示,今年伊朗核問題雖然嚴峻,但真正動武,雙方都有顧慮,可能性不大,預計還是停留在加強經濟制裁等方面。據此推測,今年每桶油價不至于超過每桶130美元。“美國債務、歐洲債務危機拖累了世界的經濟復蘇,經濟增長緩慢,雖然新興國家能源需求仍然增長較快,但是全球能源需求疲軟,能源價格上漲的動力并不足。原油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地緣政治動蕩的影響,給國際游資趁機炒作、推高油價創造了機會。”張國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