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轉基因棉花研究國際領先高端棉有望不再依賴進口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記者今天從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棉花項目執行專家組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第二代轉基因棉花研究總體躍居世界領先水平,并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為…
記者今天從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棉花項目執行專家組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第二代轉基因棉花研究總體躍居世界領先水平,并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為擺脫高端棉花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打下堅實基礎。
一代轉基因棉挑大梁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說,病蟲害和纖維品質低下是長期困擾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兩大頑疾。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聯合攻關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代轉基因棉花轉Bt基因抗蟲棉,成功抵御住了棉鈴蟲的危害,從而使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市場占有率從最初的5%擴大到95%以上。
10多年來,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在遏制棉鈴蟲爆發危害、降低農藥使用和節約生產成本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迄今,轉基因抗蟲棉仍是我國商業化種植面積最大的轉基因農作物,目前我國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已基本實現了轉基因抗蟲棉的全覆蓋。
二代新品結鈴多纖維長
李家洋院士說,以改善纖維品質、提高作物產量、增強抗逆性等為主要目標的第二代轉基因技術,近年來已成為世界科研領域競相研究的熱點。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的支持下,國內著名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科研人員團結協作,終于在轉基因優質纖維品種培育及材料創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選育的“中棉所70”,利用海島棉優質漸滲系與轉基因抗蟲棉品系雜交、分子聚合技術培育而成,該棉花材料纖維長度為32.5毫米,達到了優質棉標準。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與復旦大學合作完成的優質大鈴轉RRM基因棉花種質新材料,單鈴重可達7.5克,顯著高于一般棉花品種,其結鈴性比一般棉花品種提高20%以上;纖維長度平均33.5毫米,比一般棉花品種增長3毫米左右,在高產、優質品種培育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
由西南大學完成的高衣分轉基因棉花種質新材料,皮棉產量顯著提高,衣分(即皮棉占籽棉的比重)高達50.7%,比一般棉花品種提高10%。同時,纖維細度顯著改善,使棉花產量與品質得到同步改良。
由北京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優質纖維轉基因棉花種質新材料,纖維比強度顯著提高。
原棉缺口去年達40%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指出,棉花是1億多棉農的重要經濟來源,同時還涉及到1900萬紡織工人的就業問題。“十一五”時期,我國棉紡織品服裝出口達8700多億美元,年均出口1778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量的40%,2011年出口達2100多億美元,同比增長200多億美元,增幅達10.7%。
喻樹迅強調,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原棉“缺口”逐年加大,已從2002年的12%上升到2011年的40%。不僅如此,棉纖維內在品質相對較差,絕大多數只能適紡32支紗,而適紡60支以上高支紗的優質原棉嚴重依賴進口,已成為制約我國棉紡織品升級換代的主要瓶頸。
喻樹迅算了一筆賬,如果我國的棉花能從目前適紡32支紗提高到適紡60支紗,棉紗及其加工產品的檔次將得到提高,其價格也將會提高50%左右,同時通過優質優價的生產方式還會提高棉農的收入,這對全面提升我國整個棉花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