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頁巖氣開發面臨五大制約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被宣布為獨立礦種、頁巖氣十二五規劃公布……隨著政策的逐步明朗,頁巖氣這一非常規天然氣引發的熱度也在不斷升溫。在20日召開的2012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非常規油氣開發技術應用分論壇上…
被宣布為獨立礦種、頁巖氣“十二五”規劃公布……隨著政策的逐步明朗,頁巖氣這一非常規天然氣引發的熱度也在不斷升溫。在20日召開的“2012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非常規油氣開發技術應用分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頁巖氣發展將成為改變中國能源結構的一次重要機會,也給諸多中小企業帶來市場機遇。但頁巖氣規模化開發仍面臨諸多制約,未來應加大投入,提高資源落實程度,加快配套管理制度的制定實施,并進一步放開市場。
制約重重
3月16日公布的《頁巖氣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國內頁巖氣產量將達65億立方米,2020年力爭實現600-1000億立方米。但國土資源部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頁巖氣的資源落實程度和資源數據可靠性都比較低,與美國差距十分明顯。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頁巖氣潛藏資源量為108萬億立方米,可采量為24萬億立方米,年鉆井數累計超過10萬口,年投入資金達千億美元,相關開發企業數量有上千家。中國的頁巖氣潛藏資源量為134.4萬億立方米,可采量為25.1萬億立方米,年鉆井數不到50口,開發企業只有5家。
“我國每年用于頁巖氣開發的中央財政投入不超過1億元人民幣,幾大石油公司合計年投入頁巖氣開發的資金也不超過5億美元。總體而言,資金投入還很不夠。”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潘繼平稱。
他指出,目前我國頁巖氣開發主要面臨五大制約:一是資源潛力落實程度低,資源前景有待進一步落實;二是尚未形成符合中國復雜地質特點的頁巖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三是缺乏與獨立新礦種相配套的資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如礦權招投標管理辦法、儲量評審、資料管理、勘探開發監管等,尤其是準入門檻與資質的制定;四是缺乏頁巖氣產業鼓勵政策;五是氣價形成機制不合理,基礎設施不足,環境約束明顯。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明確指出,我國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發展存在兩大“致命傷”:一是缺少石油市場經濟,缺乏中小石油公司、油服公司以及相關金融機構的參與;二是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
勘探類公司先受益
諸多難題中,潘繼平認為,資源落實程度低要擺在第一位。“要實現頁巖氣開發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大投入,開展全國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和基礎研究,不斷落實頁巖氣資源。只有這樣,我國頁巖氣規模開發的進程才能加快。”
“另外,頁巖氣勘探開發不能再現玻璃門、彈簧門,也不能一哄而上。”潘繼平強調,應加快對頁巖氣勘探開發資質和準入門檻的研究制定,推進頁巖氣探礦權招標的制度化、常態化。此外,加強鉆完井、儲層評價、壓裂增產等關鍵技術的攻關創新,逐步放開天然氣出廠價,建成非常規油氣公平入網機制,推進小型LNG或CNG項目建設等也很關鍵。
張抗認為,中國頁巖氣的巨大資源量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商機,而要實現其規模開發,必須市場化,打破壟斷,積極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以體制改革換“千帆競發”。“不同公司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如大公司應該常規、非常規油氣開發兼顧;中小石油公司可以多種形式聯營、兼營;油服公司則可以考慮在配套體系中一招鮮吃遍天下。”他稱。
“要進入頁巖氣開發領域,之前與石油公司、油服公司有一定合作關系、有相關技術儲備的公司比較有優勢。而對于這一產業鏈上的企業,勘探類公司將最先受益,之后是裝備類公司,然后是油服類公司。相關上市公司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潛能恒信、恒泰艾普、江鉆股份、杰瑞股份等。”一位券商分析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