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企業大面積停產 太陽能產業或面臨洗牌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年來,作為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重要原材料的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畸高時期的300美元/公斤,一路暴跌到了2011年的30-50美元/公斤。有消息稱,目前我國多晶硅企業最集中的四川地區,多晶硅企業…
近年來,作為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重要原材料的多晶硅,價格從2008年畸高時期的300美元/公斤,一路暴跌到了2011年的30-50美元/公斤。有消息稱,目前我國多晶硅企業最集中的四川地區,多晶硅企業幾近全部停產,僅剩2家企業仍維持生產。據悉,今年3月,國家工信部已介入此事,召集多晶硅企業代表研究對策,太陽能產業或面臨洗牌。
隨著信息技術和太陽能產業的飛速發展,全球對多晶硅的需求增長迅猛。被稱為“微電子大廈基石”的多晶硅,是當代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信息處理等半導體器件的電子信息基礎材料;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在太陽能利用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而此前,光伏企業作為新興科技產業,一度受到國家政策重點扶持。當多晶硅產業陷入過量擴張及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低谷,亟待行業創新與變革之際,引發了人們更多的思考。
過量擴張下的產能過剩
“相對于目前全球光伏市場需求來說,整個生產規模的確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有行業研究員稱。據了解,在2009年到2010年期間,光伏行業曾出現過井噴式崛起,不少企業盲目地進入。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晶硅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僅剩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幾近停產,停產率已高達80%。
目前全國已建成穩定投產的規模以上的多晶硅項目達到43家,2011年總產能14.5萬噸,此中保利協鑫、江西賽維、洛陽中硅、重慶大全等四家位居全球前十大多晶硅企業,其規模占據了中國總產能的70%。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是目前國內多晶硅生產最為集中的區域,在工信部公示首批通過行業準入審查的20家多晶硅企業名單里,四川就占有6家,另外未被納入的還有幾家。
據了解,早期由于新能源的興起,光伏企業大規模擴張,四川地區僅首批準入的6家多晶硅廠商新光硅業、東氣峨半、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樂電天威,總產能就高達近2萬噸。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內多晶硅行業的主要問題還不是產能過剩,而是混亂無序的發展。他建議,“控國有、放民營;保先進、壓落后”。
內外交困,又遇美韓企業傾銷
四川某多晶硅企業高管表示,停產源于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中國終端市場又未啟動,以及美國、印度先后對中國光伏發起“雙反”,加之最近幾年多晶硅行業產能擴張,無序競爭的因素,供大于需局面凸顯。此外,近年來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財務成本和銷售價格壓力。
有內人人士表示擔憂,目前停產企業涉及過萬名員工生計,波及投資過百億元,“在美韓兩國多晶硅企業的低價傾銷之下,估計今年會有更多的多晶硅企業走向破產”。
來自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2月份我國共進口多晶硅64613.86噸,同比上升36%;此中,從韓國進口21361噸,同比增長89.47%。自美國的進口量僅次于韓國。美國對中國多晶硅出口量從2008年5371噸增長至2011年17476噸,增長幅度為225%。
韓國方面,業內人士用“韓流兇猛”來評價韓國多晶硅企業所帶來的競爭壓力。據悉,2011年底,韓國OCI甚至標出了多晶硅料20美元/公斤的價格。
一位光伏企業人士表示,雖然像中能硅業、賽維LDK目前的多晶硅成本在20美元/公斤上下,基本可與國外巨頭競爭,但大部分國內的多晶硅企業成本在35美元/公斤以上,“關鍵是國外企業的低價傾銷,是不正常的競爭”。
中國光伏聯盟調查顯示,美國多個州通過各種扶持政策不斷對美國多晶硅公司進行補貼。例如,2010年,Hemlock公司和REC公司獲得上億美元政府補貼,享受補貼電價甚至低于聯邦平均電價水平。獲得優惠貸款及巨額補貼的還有OCI等韓國企業。
在面臨破產的重大壓力之下,當前中國多晶硅企業正在聯合起來,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對美國、韓國的多晶硅企業發起“雙反”調查。
據悉,3月13日,工信部召集數家多晶硅企業代表座談,商談目前的市場形勢以及政策。此后幾天(18日),中國多晶硅行業技術創新聯盟在上海召開會議,近二十家國內主流多晶硅企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出席了會議,共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