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火電虧損嚴重 政府發力緩解煤電矛盾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時代周報報道,電力改革方案既定10年之后,進入攻堅階段。推進電價改革成了2012年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穩妥推進電…
據時代周報報道,電力改革方案既定10年之后,進入攻堅階段。
推進電價改革成了2012年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穩妥推進電價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逐步理順煤電價格關系。
但階梯電價仍屬于電價調整范疇,只能是電力改革的暫時手段。實際上,為緩解煤電矛盾,政府已經作出類似探索、嘗試。2011年6月1日和12月1日,發改委兩次在全國范圍內上調電價,試圖緩解“煤電頂牛”的矛盾。
有煤電專家建議,電力體制改革的下一步,應按照2002年確定的目標,實質性啟動輸配分開改革,用競價上網最終替代電價調整。
“硬缺電”隱憂
“我們廠去年的虧損大約在10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甘肅西部熱電廠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意味著,即使這家裝機容量百萬千瓦的熱電廠整個抵押給銀行,也無法彌補巨大的虧空。
他說,盡管政府2011年上調了工礦企業和商業用電價格,但由于他們主要是供給居民用電,所以仍然虧損嚴重,“當然調比不調好”。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煤炭價格長期高位運行,火電虧損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普遍問題。相關數據顯示,2008—2010年,五大電企火電累計虧損額就達到602.57億元。如果算上其他火電企業,三年深陷虧損泥潭的火電行業虧損可能達到上千億元。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僅僅在2011年上半年,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的電力業務合計虧損約70億元,同比增虧80多億元,其中火電業務虧損180億元,同比增虧110億元。
尤為突出的是大唐集團2011年虧損面已達67%,旗下30家虧損嚴重的電廠資產負債率超過100%,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
不堪火電虧損重負,五大電力集團開始集體拋棄部分火電業務,甩包袱清理火電資產。
2011年,中電投放棄連續兩年巨虧的漳澤電力資產,同煤集團將通過向漳澤電力注入其四家電廠及兩家煤礦,取代其控股股東地位;華電集團也將其持有的寧夏大唐國際大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0%股權轉讓,大唐發電、寧夏發電集團、華電集團分別持股45%、35%和20%。
中電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火電投資規模在2005年為2271億元,到2007年已降為2152億元;在2008年更是迅速降低至1679億元,降幅高達21.99%;2009年降幅為8.04%,2010年火電投資額為1311億元,降幅增大至15.1%;直至2011年更是降低到1054億元,直降26.1%。2012年前兩個月,火電投資額僅為79億元,同比大幅減少了54.34%。
在資金緊張、火電業務虧損嚴重的情況下,五大電力集團放棄部分火電業務一方面有利于甩掉包袱,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促進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但是從中國電力結構看,無論是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量,目前火電占比均高達70%-80%。在火電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火電投資的下降帶來的影響是負面的,對于國內的電力供應必然會產生消極作用。
有分析人士認為,火電業務仍將是中國發電行業的最重要構成部分的格局難以改變。火電的持續虧損必然會降低火電企業的發電積極性,導致火電機組的發電時間下降,影響了火電的發電量,從而進一步加劇東部地區電力緊張的狀況,“而解決目前電荒的關鍵仍將是火電”。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委員指出,由于煤價近幾年連續上漲,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發電積極性受挫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發電,發電有效產能增長萎縮,“硬缺電”態勢開始顯現,國家中長期電力保障堪憂。
體制性矛盾
據前述西部熱電廠員工回憶,“2000年以前,煤炭直銷,企業都要跑到電廠去求著拉煤,那時候的情況是煤銷不出去,廠家是很著急的。有些煤礦,當年的銷售指標都是完不成的。但是隨著用電需求的增多,電廠裝機容量的擴容,煤就開始供不應求了。從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
他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如果覺得哪家的煤還可以,還可以在市場價的基礎上談低10元或者20元,“現在基本上不講價,而且還必須先付錢,如果沒有錢,那么根本就拉不到煤。”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煤炭成本問題是所有火電企業虧損系列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火電發電成本中,煤炭占到總成本70%左右。以2011年為例,7億噸左右的全國重點電煤合同量,是各電力集團骨干電廠維持基本電力生產的煤炭保障。而在合同煤與市場煤價差拉大的情況下,合同兌現率呈現下降趨勢。發電集團的合同電煤兌現率在30%-50%。這意味著2011年全國重點電煤合同實際交易量僅在4億噸左右,全國約有15億噸的電煤需要從市場上采購。
前述西部熱電廠的員工稱,最夸張的一次是所有煤礦的煤都被搶光了,沒有搶到煤的熱電廠只能停機。“從2009年開始到去年,廠里都是按天報煤的庫存量,比如這個煤只能燒7天,或者只能燒5天。”
與此同時,2002年-2011年間煤炭價格已是增長了7倍。2002年,中國煤炭實際平均價約為150元/噸,而截至2011年,7000大卡的標煤價格每噸已超千元,廣東地區的標準煤價格更是達到了1226元/噸。
與煤價翻倍上漲不同的是,自2002年中國電力工業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以來,一直都是政府定價。2004年實行“煤電聯動”,煤炭價格快速上漲幾倍之后,電價卻只做過幾次調整、上漲幅度不超過40%。
這一點從電廠職工的收入中或許也可以看出某些端倪。上世紀90年代末,電廠的職工不但工資按時發放,逢年過節還有很多小福利,而現在,有時候連工資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是福利了?梢哉f,十幾年過去了,電廠職工的收入卻是倒退了。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火電廠除受國家價格限定之外,還受煤價上漲的影響,而國際和國內能源的無節制使用,工業化進程不斷地加快,使可利用能源特別是礦化能源不斷地減少,使發電煤價格在市場的作用下不斷地飆升,“加之大型煤礦的壟斷經營和電煤國家政策的不匹配,造成了電是國家限價收購、煤是隨行就市的不對等政策,致使火電不斷地虧損,煤礦不斷地盈利。”
“但從大局出發,電價的漲幅牽扯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電價一漲,物價就漲,火電價格的控制寧死勿濫,是犧牲局部保全局的做法。”該人士說。
然而,這并非長久之計。“市場煤、計劃電”的體制性矛盾,讓火電企業大面積虧損,甚至已經嚴重影響行業生產和發展。電價改革不到位,致使“電荒—上調電價—煤價跟漲—電荒”惡性循環。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鑒于煤電的密切聯系,電改與煤改本應同步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煤炭市場已經初步實現了市場化,其改革步伐遠快于電力市場,從而造成了“市場煤”與“計劃電”之間的矛盾。因此,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政府對電煤的價格管制導致了較大的市場煤和電煤的價差,所以政府需要想辦法縮小價差,從而保障電煤合同的履行。
劍指競價上網
宋智晨說,2002年,國務院就已經正式批準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確定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宗旨,明確了“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的四大改革任務,所以電力改革的方式早已確定。
但時至今日,市場煤、計劃電使煤電問題、矛盾不斷積聚,以致影響行業發展乃至國家經濟安全運行。對此,宋智晨認為:“競價上網的前提是實現輸配分開,構建競爭性的供電市場和競爭性的配電市場。但是在實現了廠網分開后電力改革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進展緩慢,直到去年才初步實現了主輔分離的改革目標。接下來的改革是難度最高的輸配分開、競價上網。”
林伯強認為,電力改革最難的確實是競價上網,“競價上網就意味著電價要完全市場化,但目前在中國來說這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短期之內應該還無法實現競價上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