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富:四大信號顯示鐵礦石供大于求局面已形成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3月22日的第十屆鋼材市場和貿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直言,全球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在張長富看來,當前鋼鐵行業有…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3月22日的第十屆鋼材市場和貿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直言,全球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形成。
在張長富看來,當前鋼鐵行業有四大信號顯示,全球鐵礦石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改變,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已經形成。
據其介紹,鐵礦石成本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影響中國鋼鐵工業效益,制約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瓶頸。去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為163.84美元/噸,比2010年同期128.99美元/噸上漲了34.85美元/噸,同比上升27.02%,以全年累計進口鐵礦石6.86億噸計算,中國鋼鐵行業累計增加支出239億美元。
而去年鋼企的其他原材料價格漲幅均低于進口礦,比如,去年我國國產鐵精礦平均價格上漲15.06%,冶金焦上漲11.36%,煉焦煤上漲17.24%,廢鋼上漲22.71%。
但是,去年全年國內85家鋼鐵企業平均鋼材價格僅同比上漲11.83%,主要受成本等因素影響,鋼鐵協會會員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2.42%,同比下降0.59個百分點,遠遠低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水平。
“特別是去年10月、11月和12月,會員企業當月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分別只有14億元、12億元和30億元,平均銷售收入利潤率分別僅為0.48%、0.43%和1.04%。若扣除部分企業投資收益、非鋼產業利潤增加影響,四季度鋼鐵主業基本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況”,張長富如是說。
在行業虧損的背景下,我國鋼鐵產量出現下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我國生鐵、粗鋼和鋼材(含重復材)產量分別為62969萬噸、68327萬噸和88131萬噸,分別同比增長8.4%、8.9%和12.3%。其中,“我國自6月份粗鋼日達199.77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后,下半年7—11月粗鋼日均產量連續5個月環比下降,雖然12月份比11月份略有上升,但也是全年僅次于11月份的最低水平”。
但是,張長富轉而表示,“以中國為代表,全球鋼鐵需求減緩,由于市場因素,鋼產量不增反減”這一現象,是“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已經形成”的一個信號。
據國際鋼協統計,去年全球粗鋼產量和中國情況類似,呈前高后低的運行態勢。雖然全年粗鋼產量達創記錄的15.27億噸,同比增長6.8%,但粗鋼產能利用率由年初的83.3%,一路下滑到年末的71.7%。
張長富還提到,由于連續多年的需求刺激,全球鐵礦石供應能力已經大幅提升。據其介紹,去年我國共進口鐵礦石6.86億噸,連續多年成為進口鐵礦石第一大國。“多年來中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形成的對原燃料特別是對鐵礦石的巨大需求,極大地拉動了全球采礦業的發展。采礦業的巨額利潤回報,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參與開發、加大投入的熱情”。
另外,他還強調,作為全球最大進口鐵礦市場的中國,去年自產鐵礦能力顯著增長。2011年中國鐵礦石(原礦)產量達132694萬噸,同比增長27.2%,較上年增加28336萬噸,“可全部滿足國內生鐵增量的需要”。而中國各港口港存礦卻大量增加,達1億噸以上。
張長富聲稱,上述四大信號顯示了,全球鐵礦石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改變,供大于求的態勢已經形成。
他表示,鐵礦石生產商、貿易商和大量需求鐵礦石原料的鋼鐵生產企業,都是鋼鐵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都要有立足長遠的戰略眼光和誠信精明的市場決策,都要樹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市場理念。“如果只追求短期回報,無限抬高價格,形成一方是巨額利潤、一方是虧損的局面,既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最終也將損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