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煉收購戰”引發熱議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過去幾年,作為國內成品油供應第三支力量的地方煉油企業(下稱地煉)產能不斷擴大,但生存環境卻未有根本好轉。而圍繞地煉展開的一場收購大戰也一度如火如荼,甚至成為各方角力的一個關鍵。但在…
過去幾年,作為國內成品油供應“第三支力量”的地方煉油企業(下稱“地煉”)產能不斷擴大,但生存環境卻未有根本好轉。而圍繞地煉展開的一場收購大戰也一度如火如荼,甚至成為各方角力的一個關鍵。但在昨天由世界精煉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暨第四屆中外油商高峰論壇”上,各方對收購地煉的看法卻產生了分歧。
“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我們還會繼續收購(地煉)。”中國化工集團中化工油氣銷售有限公司梁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海石油煉化與銷售事業部的張勝軍則在論壇上公開表示,中海油此前收購兼并地煉的做法在三大石油公司中爭議也很大,有的認為這是一條發展下游產業、發展煉油煉化業務的路徑,但也有人認為地煉的規模或它的加工流程終究不符合像中海油這樣的企業的形象。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海油可能在兼并地煉方面不會有新的動作,除非出現大的形勢變化。公司今后幾年的煉油總規模也不會增加太多,保持在4000萬到5000萬噸左右。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們現有的企業經營好——不管是流程完整,或者是產品特色化,總之要把它做到最好,而不是單純擴大規模。”張勝軍說。
他指出,中海油煉油業務的發展戰略也會根據形勢進行調整,目前確定的方針是“集約發展”。
“這個意思是說規模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煉油事業的效率、效益和運營水平。”張勝軍透露,
當前中海油對煉油化工發展的定位一是避免盲目和粗放發展;二是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打造精品工程;三是追求發展質量。
對于地煉的發展前景,山東省燃料油協會副秘書長余羽華在昨天的論壇上表示,以山東地煉為代表的整個地方煉廠煉油規模近年發展很快,有的說規模已達到9000萬噸,有的說已達一億噸。從整個地煉發展來看,呈現與幾大石油集團合作、通過重組來實現原料結構多元化的趨勢。但不管怎樣,地煉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還在于原料。
“盡管和幾大石油公司合作,但通過進口燃料油作為加工原料還是地煉的主要渠道之一,整體需求保持在千萬噸級的規模。”余羽華說,從長遠來看,隨著幾大地煉企業與石油公司合作的成功,資源與銷售的集中化是必然趨勢,未來可能有更多主體需要與地煉展開合作。
他認為,與地煉的合作主要有三方面:資源、資金、市場。其中,要獲得低價資源難度很大;而資金對地煉來說可以作為融資渠道;市場方面,如果與已重組的地煉合作,就要走集中采購和集中銷售這條路。
近年來,地煉的快速發展在部分區域對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場份額造成一定沖擊。而石化巨頭為搶占市場,近年來也紛紛整合山東地煉,如中國化工集團在山東省整體收購、重組或控股的有濟南石化集團、濟南長城煉油廠、正和集團、華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島安邦石化等6家地煉企業。中海油總公司也收購重組了中海化工和山東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