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替鎳成不銹鋼行業“潛規則”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鋼鍋門事件回顧據信息時報報道,2011年10月初,哈爾濱工商局道外分局曝光:蘇泊爾多批次、多型號的不銹鋼鍋錳超標,鎳、鉻含量均不達標,200元以下的不銹鋼鍋均不合格。10月15日,蘇泊爾連發…
“鋼鍋門”事件回顧
據信息時報報道,2011年10月初,哈爾濱工商局道外分局曝光:蘇泊爾多批次、多型號的不銹鋼鍋錳超標,鎳、鉻含量均不達標,200元以下的不銹鋼鍋均不合格。10月15日,蘇泊爾連發兩個公告回應,稱“產品安全理化指標合格”,指出是“對標準的理解不同”。
2011年11月4日,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出具了衛生部《關于不銹鋼食具容器適用標準問題的復函》,這份為企業“量身訂做”的函文很快引起了業界的一片質疑。
11月18日,本報記者獨家獲悉廣東質檢院檢測報告:蘇泊爾錳含量為7.60%,鎳含量為4.46%的數據;并撰文《打破鋼鍋問到底》。。12月21日,修正后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GB9684-2011)》宣布實施。
此后,今年2月16日,央視《焦點訪談》也以《打破鋼鍋問到底》為題指出:其錳含量超標,鎳含量不達標,可能會導致帕金森等病癥,影響人體健康。報道出來后引發消費者熱議,又將事情推向一個新的高度。2月20日,蘇泊爾方面第四次發布自辯聲明。2月24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召開“炊具錳遷移對健康影響有關問題”風險交流會,指出蘇泊爾不存在“錳析出中毒”問題。
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同時指出,錳超標對健康無害,并不能證明產品其質量是否合格。而事實上,不論是沿用不銹鋼餐具的哪一個標準,不銹鋼板材標準(錳低于2%,鎳為8%~10.5%)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依據。由此,有關業內人士指出,不論其錳析出量對人體是否致害,可以肯定的是,其“高錳低鎳”始終是遠遠偏離不銹鋼用材標準的。
公告自辯難平質疑 析出量無害不代表質量合格
蘇泊爾鋼鍋門爆發近半年,事件依然在發酵。而一直處于風頭浪尖上的蘇泊爾也始終沒有松口,針對鋼鍋門事件先后發了五個公告,試圖將自己從泥潭中抽身出去。
蘇泊爾以各種機構的“安全檢測”證明來轉移視線盡管某種角度上造成了事件的混沌化,但高錳低鎳的事實依然讓其難以“解套”。
2月24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召開“炊具錳遷移對健康影響有關問題”風險交流會,指出蘇泊爾不存在“錳析出中毒”問題。
不過,這一結論卻并未平息公眾對蘇泊爾質量問題的質疑。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秘書長嚴衛星的一席話,也將眾人的目光引向另一個焦點——蘇泊爾的質量。他表示,“評估中心出的結果只代表不銹鋼餐具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并不能證明產品的質量是否合格,因為不銹鋼餐具的質量包括耐用性、抗腐蝕性等,這些跟產品所使用的不銹鋼材質相關。”
顯然,析出量無害不代表質量合格。而對于原材料是否合格?一直是廠家極力回避的問題。記者了解到,不管是依據哪個標準,對于原材料的安全都有明確規定:如鉻含量為18%~19%、鎳含量為8%~10.5%。“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錳的含量都必須低于2%,因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生產的不銹鋼才不會生銹,而且鎳、錳的析出量較少。”不銹鋼分會專家強調。而這也是整個不銹鋼餐具行業不愿意正視的數據。
廠家齊齊超標 中高端產品不能幸免
不銹鋼分會專家的話折射出“高錳低鎳”或不僅僅是蘇泊爾存在的問題,而有可能是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日前,本報記者從“中國電器院”出具的相關檢測報告進一步推證了這一說法。錳含量超標問題嚴重,已然成為行業共同的問題。
報告顯示,包括愛仕達、龍的、雙喜等不銹鋼鍋均存在“高錳低鎳”的問題。其中,愛仕達一款型號為C1722的不銹鋼鍋,主體原材料中的錳含量為9.34%,超標近5倍,鎳含量僅為4.26%;此外,珠海雙喜的一款型號為CT2201的不銹鋼鍋錳含量更為離譜,超過10%,達到10.30%,而鎳含量卻僅為0.90%,連1%都未達到,更遠遠不及國家標準中規定的“鎳含量為8%~10.5%”的規定,系采用大量的錳來代替鎳。
此前,有媒體指出“不合格產品多存在于低端產品”,哈爾濱市工商局2011年10月的檢測結果也顯示,蘇泊爾200元以下的產品幾乎全部存在問題,同樣本次檢測結果中的愛仕達等不合格產品也屬價格低廉產品。
不過,記者卻發現,此次檢測中,中山“龍的”錳超標產品,是一款售價為378元的中高檔不銹鋼鍋。據了解,這款型號為QB320不銹鋼錐形湯鍋被檢測出錳含量7.24%、鎳含量4.26%。同樣是“高錳低鎳”的不合格產品,與此前蘇泊爾200元以下不合格產品的錳鎳含量相當。記者前往賣場咨詢獲悉,龍的該型號鍋具為一個三件套裝,總售價為880元。
對于該檢測結果,有業內人士質疑:這是不是意味著錳超標不僅僅存在于低端產品?個別企業的中高端產品也均在使用“高錳低鎳”材料忽悠消費者?“若真如此,那不銹鋼餐具行業就真的爛透了。”該人士坦言。
著力降低成本 錳替鎳成為“潛規則”
“其實,在低端產品中,采用大量錳代替鎳來降低成本,使用類似錳超標材料的企業遠遠不止蘇泊爾一家。”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使用錳代替鎳已經成為不銹鋼餐具行業的潛規則。
“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目前錳的價格是1.3萬元/噸,而鎳的價格則在12萬至13萬元/噸,質量相差了近10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如是說。顯然,如果按照正常錳鎳比例,企業成本將會非常高,喪失在低端市場上的競爭力。而現階段,國內消費者還主要處于中低端市場,“這是行業競爭導致的結果”上述人士表示。
難道,僅僅是成本問題嗎?
家電行業觀察人士梁振鵬告訴記者,“現在的不銹鋼其實就是合金材料,但卻沒有一家企業敢于承認這個問題,始終標榜自己為不銹鋼,企業的不誠信才是最大問題!”他指出,如果不銹鋼鍋按照行業標準中的錳鎳含量來做,價格可能會在上千元甚至更貴,普通消費者未必能消費得起。他質疑,“既然是合金材料,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標注自己為合金鍋?一定宣稱自己為不銹鋼材料,騙取消費者的信任。”
對此,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目前國內相關廠家不銹鋼制品鍋或鐵制鍋,均宣稱為不銹鋼材質。是否為“合金材料”,企業并未明示。在廣州市某賣場,龍的的銷售人員向消費者承諾“我們用的是304(牌號)的不銹鋼”。記者咨詢龍的售后客服了解,但其卻表示不清楚,轉而讓記者咨詢“產品部”。最終龍的產品部的一位負責人回復記者“我們的鍋是采用合金材料”。至于何謂合金材料,又不得而知。無獨有偶,愛仕達的銷售人員對于不銹鋼材質也是一知半解。記者電話咨詢愛仕達售后客服,被告知“產品上沒有標注關于原材料的信息,也沒有接到這樣的通知”。而中山龍的廚具有限公司上述人士則表示,公司沒有要求一定要標注,“由于產品型號較多,為了防止混淆,就沒有明確標注。”
“老百姓對于不銹鋼鍋的微量元素的關心程度并不高,最關心的是企業對于問題的態度。”梁振鵬分析指出,不銹鋼鍋并不直接危害健康,只要產品理化指數合格,價格合適老百姓都樂于接受。但如果實際上合金鍋卻披著不銹鋼的外衣,就是對消費者的欺騙。
拷問 :老百姓該信誰?出了問題該找誰?
一邊是輿論轟轟烈烈的指責,一邊是蘇泊爾的不斷澄清,而期間,從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到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不銹鋼分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甚至食品安全與環保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等,諸多組織均對蘇泊爾質量門事件發出過澄清或者質疑的回應。但卻越描越黑,消費者也愈加糊涂,到底哪個說的是真的,各種聲音之下,企業、老百姓到底該信誰?
記者從廣州家樂福以及華潤萬家負責人處了解到,蘇泊爾事件后,超市方面均未對其產品進行下架。問及原因,家樂福超市負責人告訴記者,蘇泊爾給超市出具了各種產品檢測合格的證明,力證其產品質量沒有問題,此外也沒有工商部門或者其他部門要求下架,在此情況下,超市也就一直在正常銷售。“不過受到事件的負面影響,蘇泊爾銷售有所下滑,銷售額減少2成左右。”該負責人表示。
“蘇泊爾的危機還會持續蔓延下去,因為他沒有根本上解決消費者的困惑,析出量有沒有超標,超標之后對公眾的食用安全有沒有影響,并且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有看到最權威的結論。”家電行業評論人士劉步塵指出,鍋是用來煮食的,并非食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憑什么資質下“使用不銹鋼鍋不會影響健康”的結論?如果不銹鋼行業協會的檢測不權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檢測就一定權威嗎?真出了健康問題該找誰?
另有不愿具名的廚具企業人士告訴記者,“協會只是民間組織,只能發表看法,而最終有執法權利的只有質監局和工商局”,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哈爾濱道外工商分局的產品不合格結論與蘇泊爾聲稱的屬地質檢部門產品質檢合格結論又相矛盾,道外分局稱其不合格是因為高錳低鎳,而蘇泊爾所稱屬地質檢測合格具體是哪些指標,是否包括錳和鎳,則不得而知。
還有,該事件所牽涉到的幾個不銹鋼餐具標準與本文所提到的不銹鋼板材標準也容易被混沌,容易被人為繞彎子,鉆空子。
鋼鍋門事件迷霧仍有待厘清,本報將繼續關注。
龍的不粘鍋加熱竟讓“油變綠”
把微黃的玉米油倒進一口全新鍋里加熱,過一會兒,油變成了綠色。日前,浙江都市快報等媒體報道了杭州消費者小朱從家電賣場里買洗衣機獲贈了一套“龍的”牌五件套鍋,烹飪的時候竟然發現這鍋會讓油變綠。
鍋讓油變綠的原因是什么?浙江省質監局發現問題后,立即組織了省質檢院食品、包裝、理化、鑒定等部門以及省化工研究院、浙江工業大學等相關專家進行緊急檢測。近日權威檢測報告顯示:這套不粘鍋存在內涂層薄、燒結固化效果差等制作工藝質量問題,在加熱過程中,內涂層顏料物質析出到食用油中,導致變色。
報告稱,根據企業提供的涂層配方和“變綠油”的綠色成分分析,這套鐵質不粘鍋使用的不粘涂層中含有“群青”這類顏料物質。據文獻考據,“群青”又名云青或洋藍,為無機藍色顏料,無毒,遇淡黃色食用油便會呈現綠色,這就是“油變綠”的直接原因。
浙江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粘鍋涂層顏料屬于非食用物質,正常使用過程中不能析出,由此確定這套鐵質不粘鍋是不合格產品。浙江質監局對全省生產不粘鐵鍋企業組織開展專項監督,重點檢查是否存在加熱后溶劑、顏料等涂層析出問題,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根據“龍的”公司銷售總監李紅民的說法,問題鍋的產生,應該是去年8月初到9月中旬期間,有一批鍋在生產時經常遭遇停電,等電恢復開爐的時候,有一些鍋涂層剛好溫度不夠,因而產生了一些應揮發、未揮發的物質。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全國新開工煤礦七成在西部 下一篇:油價全球看:中國油價緣何成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