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試運行 淡水河谷身影閃現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由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昨天起開始試運行。但到5月8日正式上線前,該平臺還不會有交易發生。同樣在昨日,北礦所還宣布…
由中鋼協、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昨天起開始試運行。但到5月8日正式上線前,該平臺還不會有交易發生。同樣在昨日,北礦所還宣布與淡水河谷在新加坡簽署備忘錄,淡水河谷表示對該平臺“予以支持”,積極探討加入事宜。
淡水河谷宣布支持
在澳洲FMG公司宣布簽約加入后,北礦所昨日再度宣布,已經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新加坡簽署了備忘錄,淡水河谷對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予以支持”,北礦所對淡水河谷公司“積極探討加入平臺相關事宜表示歡迎”,雙方預祝平臺健康運營。
這一聲明與此前FMG“正式簽約”的口徑有所不同,似乎淡水河谷還未最后確定是否正式加入,頗有些“欲迎還拒”之態。北礦所方面表示,除新聞稿外暫無其他信息提供。而截至發稿,淡水河谷方面也尚未作出評論。
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自籌備初期就備受輿論關注,特別是該平臺到底能吸引到多少重要的礦石企業參與,成為關注焦點。期間,中鋼協人士屢次表示,三大礦山對平臺興趣很大,即將參與。
截至目前,力拓與必和必拓的態度還沒有明朗。其中一家礦山的內部人士此前向記者表示,公司一直抱著開放態度在關注該平臺的運行事宜。但是否加入,要視該平臺交易規則、可操作性、活躍度等各個方面的條件才能決定。“在一切尚未明朗的情況下,估計公司不會貿然簽約。”該人士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目前公布的發起單位中,除了鋼廠和中字頭礦石貿易商外,國內的礦石企業也并未出現。多家中小礦石貿易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目前仍專注于傳統現貨市場,不會考慮參與該平臺交易。
交易量大小待觀察
除了交易主體的多樣性外,交易量的多少事實上更決定了該平臺能否具備切實的市場影響力。
“即使包括三大礦山在內的主要企業都加入了,但能夠投放多少資源量在這個平臺上,都還無法得知。”一位不愿具名的礦石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如果礦山方面礙于與中方關系的維護必要而成為其中一員,但只把極少量的資源投放到該平臺中參與交易,那實際意義也很小。
事實上,FMG的率先加入就被業內視作是在礦石銷售欠佳的時間點,有意借此向中方示好之舉。
此外,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建立,意味著礦石交易的進一步透明化。而這種新的交易模式,其實還面臨著傳統交易模式的挑戰。
“鋼廠和礦山談定的價格,并非死套鐵礦石指數價格公式。礦山往往會給予鋼廠各種優惠和特殊價格政策,而這實際上也是各鋼廠競爭力的體現。”某大型國有鋼廠礦石采購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經過多年的合作,鋼廠和礦山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交易模式,并多數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而這種傳統的一對一交易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比如礦山往往會在實際銷售中,給予鋼廠一些"暗折";再比如這當中相關人員還有很大的尋租空間。所以鋼廠未必都愿意用現貨交易平臺的模式來全透明化操作。”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交易量規模受限,活躍度欠缺,該平臺很難撼動中國10億噸級的龐大的鐵礦石市場。一個交易平臺的建立,距離掌握市場話語權還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