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晶硅產業核心競爭力仍待提升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發展多晶硅產業是國內業者所肩負的重要使命。我國半導體產業、光伏產業發展甚至國防軍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我國自有的多晶硅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
發展多晶硅產業是國內業者所肩負的重要使命。我國半導體產業、光伏產業發展甚至國防軍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我國自有的多晶硅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完成減排目標的重要保證。多晶硅作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基礎原材料,其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正是我國多晶硅產業迅速的發展壯大,才支撐著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連續五年位列世界第一。當今,國外市場需求增長的放緩、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產業內部的深層次矛盾,使我國多晶硅產業又一次站在了機遇和挑戰的關口。我國多晶硅產業迫切需要完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配套,在規模與成本上提升核心競爭力。
低價進口產品沖擊國內市場
韓美等多晶硅大廠不斷加大向中國市場的低價產品傾銷力度。
2011年全球光伏市場跌宕起伏,多晶硅產品市場價格也是一路下滑,從年初的8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的30美元/公斤,下降幅度達到60%。這固然有國內多晶硅企業技術水平提升、成本降低、產能釋放、下游需求縮減的原因,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多晶硅產品市場是全球化的市場,國外企業利用其規模大、成本低、價格低廉的優勢,吸引國內下游廠家,并通過長期合同和高額違約金捆綁下游企業規避風險。目前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無論在技術水平、產業規模、創新能力上,還是在資金支持力度、政府支撐扶持力度上,同世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競爭力處于明顯弱勢。
就國內市場來看,國內多晶硅的實際產量仍然遠小于需求量,但大量進口產品激增擠壓國內市場,尤其是韓美等多晶硅大廠不斷加大向中國市場的低價產品傾銷力度。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進口多晶硅6.46萬噸,同比上升36%;進口額為38億美元,同比上升42%。尤其是韓國從2011年4月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最大多晶硅進口國,出口量占到了我國多晶硅總進口的32.2%。為了爭奪中國市場,OCI的長單價出口價比國內均價便宜3萬~8萬元/噸,現貨價便宜5萬~10萬元/噸,對我國多晶硅市場的沖擊尤為明顯。
我國有多晶硅生產企業近四十家,大部分企業年生產能力為1000~3000噸,甚至還有千噸級以下年生產規模的企業。有的企業投產時間不長,技術消化吸收有待進一步完善。2009年以前投建的生產線相對投資成本高,設備能耗高,因而企業綜合產品成本相對高。目前多晶硅市場價格為30美元/公斤,已經低于很多國內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而在產品價格下跌過程中,大型企業的生存能力強,市場反而向龍頭企業集中。國內已有大量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減產,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內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快速下降,庫存激增,很多企業已面臨較大的生存威脅。
大規模生產體系已形成
在生產實踐中積累,已突破并掌握了改良西門子法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
我國多晶硅產業化技術不斷提升。近幾年來,我國多晶硅產業在產能產量規模年年翻番的基礎上,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等方式,在生產實踐中積累,已突破并掌握了改良西門子法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多晶硅大規模產業化生產體系已經形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報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整體取得大幅提升。根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最新統計,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平均綜合電耗已由2006年的每生產1公斤多晶硅消耗300~350千瓦時,下降為2011年的80~150千瓦時,部分技術先進企業甚至已低于80千瓦時。而多晶硅直接生產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公斤降至目前的25~40美元/公斤左右,少數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已降至20美元/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大部分企業仍在優化工藝,以期進一步降低生產能耗和成本。規劃中對于我國多晶硅產業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將高純多晶硅列為“十二五”發展重點,并指出“支持骨干企業做優做強,到2015年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干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多晶硅生產實現產業規模、產品質量和環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到2015年平均綜合電耗低于120千瓦時/公斤”。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商務部:上周有色金屬價格下降0.8% 下一篇:鋼鐵一季度陷行業性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