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持續低迷 倒逼航運企業“救贖式”漲價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1年,航運業上市公司業績不佳,尤其是中國遠洋的巨虧,讓整個航運業對于未來的發展保持著審慎的態度。航運業的持續低迷,倒逼相關企業展開自我救助和尋求政策層面的支持。《每日經濟新聞》…
2011年,航運業上市公司業績不佳,尤其是中國遠洋的巨虧,讓整個航運業對于未來的發展保持著審慎的態度。航運業的持續低迷,倒逼相關企業展開自我救助和尋求政策層面的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我國航運企業正通過漲價等實現盈利或少虧,在4月成功漲價后,中海集運5月1日起擬再次提價500元。同時,政府部門也已經伸出救援之手,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研究。
不過,BDI指數(BalticDryIndex,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的緩慢穩定和集運市場的幾次成功提價,又似乎讓行業看到了黎明。不過,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航運業供需失衡仍將存在。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此前也表示,要消化航運業過剩運力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中海集運擬再漲500美元
2011年,航運上市企業的經營業績慘淡,僅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旗下的中國遠洋一家凈利潤即虧損104.48億元,同比下滑254.4%。中國海運集團旗下主要從事集裝箱運輸及相關業務的中海集運虧損27.43億元,同比下滑165.27%。
不過,近期BDI指數持續穩定在900多點,散貨運輸需求緩慢回升;同時,集運市場也有幾次成功的提價,由此有觀點認為航運市場最困難時期或已過去。
針對目前BDI指數逼近1000點,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守國認為,如今所對應的成本和收入與以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當前的行業形勢依舊尤為困難。
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昨日(4月9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航運業已經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但運能增長依然高于船運需求增長,并且運能的釋放需要一定的時間,航運業的冬天尚未過去。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此前也表示,要消化航運業過剩的運力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對于自春節前開始的幾次集裝箱運價的成功提升,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這是航運復蘇的信號之一。
中海集運相關人士昨日向記者透露,自前幾次成功提價之后,該公司市場部門目前已向客戶發出了通知,5月1日起將單價再次提升500美元。該人士表示,盡管對長約客戶或者大的合約客戶可能有所優惠,但將對現貨集裝箱運輸單價普提500美元。
不過,有研究員指出:“提價是競爭結構改變所致,而非供求關系的影響。”
政策助力行業復蘇
目前,航運業整體仍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國家也予以高度重視。早在3月份發布的《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對航運進行政策支持,尤其提到了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
昨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目前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和財政部正就航運企業應如何應對當前的市場危機、需要國家給予什么樣的支持和政策進行研究,研究和評估結果將于6月底上報國務院。
張守國日前表示,早先的稅制改革試點方案實施后,航運企業普遍反映稅負未減反增,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航運業只征收企業所得稅相比,我國既征流轉稅(有營業稅和增值稅兩種)又征企業所得稅,航運企業的稅負較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航運企業的稅收負擔確實處于較高水平。”蔡建明告訴記者,“實際上,流通領域稅負過高是我國物流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大問題,這導致航運企業的經營負擔增加,不利于我國航運業的發展。”
蔡建明表示,考慮到目前航運業的現狀,政府有必要通過稅收政策來扶持和鼓勵行業企業的發展。當然,關于航運業稅費改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也將很多。因此,在對航運業稅費改革持樂觀態度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改革的中存在的難題。
融資政策方面,國家工信部此前表示,將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業務、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業務,支持骨干船舶制造企業、配套企業和海洋裝備企業上市融資。發揮各類股權投資(基金)企業的資本支持作用。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長航鳳凰一季度虧損可能加大 下一篇:鋼鐵一季度陷行業性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