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跟風扎堆涌入煤礦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有京東方倒煤礦凈賺36億元一舉扭轉業績頹勢的先例,煤炭上市公司優異的年報業績又十分惹眼,TCL集團4月10日公布的與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煤炭等能源、礦產的公告也刺激股價大漲7.73%…
有京東方“倒煤礦”凈賺36億元一舉扭轉業績頹勢的先例,煤炭上市公司優異的年報業績又十分惹眼,TCL集團4月10日公布的與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煤炭等能源、礦產的公告也刺激股價大漲7.73%。
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明確將重點開發西部煤炭資源,提高西部煤炭外運量。西部煤炭資源豐富而開發滯后的地區,已然成為非煤企業爭奪資源的聚集地。而非煤企業涉煤的浪潮已經從電力等關聯行業擴展到無直接關聯的行業。業內人士提醒,非煤企業大規模涉煤將加大煤炭過剩的風險,而企業自身在高額的煤炭開發投入后能否獲得相當的高額回報,則面臨著產能過剩、景氣回落、成本上升、開發延后、運輸瓶頸、資源整合等多重風險。
為暴利跟風入煤
原本可能巨虧的京東方,因控股子公司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轉讓所持鄂爾多斯市京東方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全部80%股權獲利36億元。公司在去年10月份曾預計2011年虧損30億元到32億元,在該筆股權轉讓實施后,公司將業績預告修正為實現盈利3億元到5億元。
辛苦做一年實業卻巨虧,倒賣一手煤礦立馬掙錢。更省心的是,此次京東方轉讓股權涉及的4.5億噸煤炭資源目前還在等待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審批及核發探礦權證,公司尚未取得最終權屬證明。京東方這一成功涉煤的案例難免為其他主業黯淡的公司所效仿。
事實上,煤炭行業近幾年來的暴利一直在吸引著非煤上市公司介入。從早前電力企業、煤化工等以煤炭為原燃料的公司積極進軍煤炭開采以控制成本,到上市公司重組“言必稱煤”,不僅走投無路的“殼公司”傍上財大氣粗的“煤老板”,主業不給力的公司也忙著轉型挖煤。
根據Wind統計,目前滬深兩市歸入申萬煤炭開采的上市公司已經有40家,而2007年底僅有22家。實際上,統計顯示,兩市一共有55家公司的主營產品包括了煤炭,另外還有多家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煤炭開采、洗選、銷售等。
煤炭業的利潤豐厚已經是行業共識。截至4月10日,已披露年報的24家煤炭上市公司全部實現盈利,合計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8.28%,而2010年全部煤炭上市公司凈利潤總和同比增長29.28%。
利用煤炭增厚業績顯然也不止倒賣煤礦一種方式。TCL集團便打算與億利集團合作開發其獲得的煤礦資源。雙方擬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合資設立新公司,首期注冊資本4000萬元,其中TCL出資1960萬元,持有49%股權;億利集團出資2040萬元,持有51%股。此外,億利集團還將擬以現金4500萬向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增資并持有增資后新公司50%股權,雙方合作以合資公司在新疆開展能源和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項目。
一季度預計虧損的鋁業巨頭中國鋁業近期公告,擬出資不超過10億美元要約收購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56%-60%股份。南戈壁是蒙古國境內一家大型煤炭生產和開發企業,在靠近中國邊境的位置擁有戰略性煤炭資源。
多重風險需重視
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煤炭市場供求關系已出現微妙平衡格局,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這些業外資本的頭上。
根據煤炭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煤炭產量完成8.38億噸,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5個百分點。盡管沒有公布一季度煤炭消費的具體數據,但協會強調指出“鋼鐵、電力、水泥等產業增速下滑使煤炭需求增幅回落”。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日前表示,煤炭市場在供求平衡、相對寬松中的結構性過剩表現明顯。而煤炭庫存近期亦因需求不足一直處于高位。煤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煤炭庫存2.23億噸,連續10個月沒有回落。其中,重點發電企業存煤7668萬噸,比3月上旬增加547萬噸,存煤可用19天,同比增加6天。煤炭價格也在半年內出現100元/噸的大幅回落。王顯政認為,今年二季度,我國煤炭供需將繼續保持總體平衡、相對寬松的態勢。
實際上,大型煤炭國企從2010年底便開始尋求延伸產業鏈和轉型來應對可能出現的煤炭產能過剩,而業外資本的進入無疑將加快過剩的進程。非煤企業大舉進入煤炭產業的時機似乎正踩在了行業景氣的頂點。
從已經披露2011年年報的煤炭上市公司來看,盡管總體業績仍有接近兩成的增幅,但與收入36.65%的增幅相比,已經顯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勢頭。從單個公司的情況來看,24家公司中僅有13家公司業績實現增長,另外11家公司業績均出現下滑,其中最大降幅為81%,而業績增幅最大的遠興能源增幅為57%。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兩年來,隨著煤炭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提高,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對煤炭企業征收的費用增加,煤炭開采成本不斷增長;而業外資金的涌入也推高了煤炭資源的獲取成本。“因為有成本的支撐,煤炭價格下跌的空間或許不會太大,但煤炭企業獲取的利潤很難再像前兩年那么好。”業內專家分析。
非煤企業涉煤還面臨未來可能出現開采延后、運輸瓶頸和資源整合等風險。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我國煤炭產能將達到41億噸,而產量控制在39億噸,“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規模7.5億噸/年,這意味著并不是所有拿到煤炭資源的企業都能在“十二五”期間順利投產。
不僅如此,由于大量的新增產能和產量都集中在西北地區,而這些地區遠離煤炭消費地,運輸瓶頸制約嚴重,即使投產的企業也將面臨嚴重的區域競爭。更為重要的是,按照煤炭工業規劃的思路,集中將是今后的長期趨勢,而這一輪非煤企業的資源圈占,難保不會在若干年后遭遇新一輪的煤炭資源整合。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寶利瀝青獲簽逾1億元合同 下一篇:鋼鐵一季度陷行業性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