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上網不再遙遠 電價不斷上調或挽救光伏產業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1年被認為是光伏產業的冬天,而在參加第六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的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傳統能源價格的上升和光伏自身成本的下降,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已經指日可待,光伏產業的春天也已…
2011年被認為是光伏產業的冬天,而在參加第六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的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傳統能源價格的上升和光伏自身成本的下降,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已經“指日可待”,光伏產業的春天也已經不再遙遠。華泰聯合證券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表示,經濟性驅動的光伏需求增長正在醞釀。
平價上網漸行漸近
就2011年世界光伏市場來看,主要市場仍在歐洲,占世界總安裝量的75%,其中僅德國的安裝量就達到7.5GW,占世界總安裝量的33%。從安裝總量來看,全球累計67GW的裝機中,50GW以上來自歐洲。
王海生表示,照此計算,德、意等成熟市場的補貼總額過100億歐元,開始逐步超出政府和民眾的承受力,進入補貼的瓶頸階段,促使光伏的補貼政策從補助大規模發電站轉向鼓勵自發自用。
德國推遲至7月1日實施的光伏新政將補貼范圍限定為10kW以下屋頂系統發電量的80%,10kW-1MW系統發電量的90%。不過,由于德國居民用電價格高于工商用電價格,而對于已經實現平價上網的居民用電而言,采用光伏自發自用,則面臨供電與用電的時段不平衡,因而政策效果有限。
不過,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工商業用戶側光伏平價上網的實現已經可以預見。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的測算,在初始投資每瓦12元,年滿發1500小時以上的條件下,內部收益率達到8%的光伏電價為1元/kWh。此外,在考慮增值稅抵扣的情況下,如果并網光伏的成本下降到1萬元/kw,年滿發1800小時,則光伏電價僅需0.64元。
據統計,中國東部城市的平均工商業用電價格為0.925元/kWh,相對于工商業零售電價,光伏電價已經接近平價。王海生認為,光伏電成本逐步接近或達到工商業用戶的平價,但仍缺少投資動力,而政府以自消費補貼的形式能有效節約補貼成本,可以用少量資金撬動市場增量,可能成為趨勢。
王海生表示,全球化的平價上網已經開始實現,但仍需要光伏市場的政策轉型來配合發展;居民屋頂市場與工商業屋頂市場將存在不同的商業發展模式。雖然政府補貼這一強力刺激政策的抽離短期內使得市場增幅轉溫和,產業面臨一波調整,但同時新一輪的增長正在醞釀,大的爆發可能在2013年以后。
垂直一體化模式受挑戰
光伏產業實現平價上網的前提是系統成本降低,這意味著全產業鏈的利潤都在不斷攤薄。在行業效益較好時,打通產業鏈,將利潤藏于企業內部,是不少光伏企業的共同選擇,但在整個光伏行業低迷的情況下,垂直一體化的模式也越來越受到質疑。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巡視員王勃華認為,光伏行業的競爭不可避免,而價格空間的挖掘還將趨向深入。他表示,由于產能遠大于需求、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原因,預計今年降低成本的壓力可能將從去年的主產業鏈,如硅料、硅片和電池片等環節,傳導至設備和輔料甚至系統集成環節。
業內人士認為,做全產業鏈的企業很難在各個環節都做到前三,在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反而將影響企業的利潤。據王勃華介紹,某企業外購硅片的成本僅為0.31美元/瓦,而另一家企業的硅料成本約為0.5美元/瓦。他認為,規模效應和精細化運作效應正逐步獲取優勢地位,垂直一體化模式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優勢正在經受考驗。
盡管光伏平價上網臨近可能帶來新的機遇,但業內人士認為光伏行業的整合幾乎不可避免。根據弘亞世代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有電池企業約115家,總產能為36.5GW左右。其中產能1GW以上的企業共14家,占總產能的53%;在100MW和1GW之間的企業共63家,占總產能的43%;剩余的38家產能皆在100MW以內,僅占全國總產能的4%。規模、技術、成本的差異化競爭格局逐漸明晰。
從國際上來看,歐美中小企業陸續破產,REC等大廠關停高成本電池產線,三星、LG重新制定光伏規劃。有企業家和專家預測,我國光伏行業的整合將發生在2015年左右,大規模的整合將發生在2015-2020年期間,而現在看來則有提前的趨勢。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武漢鋼貿商抱團延伸產業鏈 下一篇:中國鎳資源印尼合資引資69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