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鐵礦石貿易話語權日益提升
來源:經濟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必和必拓正式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至此,包括淡水河谷、力拓礦業在內的國際礦山三巨頭以及眾多國內知名鋼鐵企業都已加入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按原定計劃,該平臺將于5月…
近日,必和必拓正式加入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至此,包括淡水河谷、力拓礦業在內的國際礦山“三巨頭”以及眾多國內知名鋼鐵企業都已加入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按原定計劃,該平臺將于5月8日正式上線運行。那么,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運行,將對未來我國鐵礦石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能否對當前我國鋼鐵行業的微利狀況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縱觀多年來進口鐵礦石市場情況,2009年之前基本實行的是長協價,即鐵礦石價格一年定價一次。“三巨頭”為了謀取高額利潤連續多年大幅提高鐵礦石價格。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平均到岸價格為163.84美元每噸,同比上漲27%。由于鐵礦石價格上漲,中國企業去年為此多支付了250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總和的1.85倍。此外,2010年以后,鐵礦石的定價機制也發生了改變,從以長協價為主轉變為以現貨價為主,周期由原來的每年定價變為季度定價、月度定價,過去的長協價格局已經一去不復返,鐵礦石交易日益向現貨貿易方向發展。
201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量高達6.86億噸,同比增長10.93%,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達60%左右。鋼鐵業專家陳子琦指出,“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導致三大礦山形成了對鐵礦石價格的壟斷局面,給我國鋼鐵行業的運行帶來巨大成本壓力,在壟斷的賣方市場情況下,‘量大價優’是不可能的。”
今年以來,在國際鐵礦石價格高位盤旋的環境下,國內鋼材市場的不景氣更使得我國鋼鐵行業雪上加霜。
中經鋼鐵產業景氣指數顯示,2012年一季度鋼鐵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0.1%,行業面臨全面虧損的危險。
“在這種背景下,建立我們自己的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對于打造多元化的交易渠道,客觀反映我國鐵礦石供求關系,形成透明的現貨價格具有積極意義。該平臺的推出將使我國的鐵礦石貿易體系更加合理、規范,將更有利于提升我國鋼鐵行業的國際話語權,促進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陳子琦說。
但陳子琦也指出,推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并不等于我們就掌握了國際鐵礦石市場的話語權。首先,對于國際礦商來說,由于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沒有明確規定投放量的問題,也許他們的加入更多的是一種表態,其形式意味大于實質,最終能有多少比例的鐵礦石在這一平臺交易還要觀察。其次,對于國內鋼鐵企業來說,接受這一新的交易方式需要時間過程,他們有多少交易愿意在平臺上進行也是個未知數。此外,由于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規則、細節尚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因此,要使國際礦石價格回歸合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中長期來看,隨著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完善和推廣,未來會有更多的鐵礦石貿易商加入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現貨交易平臺參與者的增多,將使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逐漸成長為一個較為成熟的交易市場。另外,未來的鐵礦石貿易越來越具有金融屬性,我們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因此,鋼鐵企業需要認清當前的市場形勢,積極推動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平穩運行,只有提高了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才能使鐵礦石交易更加公開、透明,價格更趨于合理,從而提高我國鐵礦石資源的保障能力,提升我國鋼鐵行業的國際話語權。